心理学:习惯讨好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自恋的妈妈”

文/学乃身之宝
心理学家米基·法恩曾说:“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创伤: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 ”
这说明 , 习惯讨好的人 , 在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是“有条件的爱” 。
他们想要得到父母的爱、关注和关心 , 必须要满足父母的需求 , 达到父母的要求 , 比如 , 你要学习好 , 你要懂事 , 你要乖巧 , 你要听话 , 等等 , 总之就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才行 , 否则就会被父母大肆地否定、批判 , 甚至是打骂 。
因为孩子天然和妈妈亲近 , 更在乎妈妈的感受 , 所以那些喜欢讨好别人的人 , 很可能和妈妈有条件的爱相关 。
那么 , 什么样的妈妈容易“造就”讨好型的人呢?
答案是 , 自恋型妈妈 。
今天的文章 , 我们就来说说 。
心理学:习惯讨好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自恋的妈妈”
文章图片
心理学:习惯讨好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自恋的妈妈”】1.自恋型妈妈 , 容易控制孩子
《母爱的羁绊》一书中在介绍自恋母亲和孩子的互动关系中呈现的方式时说过 , 自恋妈妈缺少同情心 , 不愿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感觉和需要 。 她们对女儿说的任何事情都会立即重述一遍遍 , 指出讲这件事的“正确”方式 。
就像电影《黑天鹅》里的妈妈 , 她对女儿的爱看似无微不至 , 但却是有条件的 , 那就是 , 她要好好跳舞 , 完成她自己的梦想 , 她经常在女儿面前强调一句话“我因为生下你而结束了舞台生涯的” , 而且 , 她经常无视女儿的感受和需求 , 只要女儿表现出自己的“意志” , 她就会生气 , 比如 , 妈妈得知女儿这次拿到了跳女主角的机会 , 买了蛋糕庆祝 , 但是 , 当女儿表示不想吃 , 没胃口时 , 她就用倒掉来“威胁”女儿 , 最后女儿只好勉强自己吃下 , 以让妈妈开心 。
影片中的女儿就是典型的“乖乖女” , 而妈妈就是一个自恋的妈妈 , 缺乏同理心 , 一直把女儿当作婴儿一样照顾和控制 , 这就导致了女儿习惯看妈妈脸色活着 。
其实 , 影片中的妈妈使用的是自恋型妈妈养育的核心方式 , 即通过控制孩子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价值感 。
可见 , 自恋的妈妈很容易抚育出听话、顺从 , 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 。
心理学:习惯讨好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自恋的妈妈”
文章图片
2.自恋型妈妈 , 容易让孩子形成假自我
真自我和假自我 , 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常见的一对概念 。
真自我的人 , 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 , 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
自恋型妈妈的养育方式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 是没有价值的 , 是不值得被爱的 , 所以孩子会形成虚假的自我 。
电影《黑天鹅》中虽然没有详细介绍妈妈抚育女儿的过程 , 但从成人后她们母女的相处状态 , 我们可以推断出 , 在女儿小时候 , 这位妈妈很可能给女儿的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
其实 ,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孩子 , 当从小接受的都是有条件的爱时 , 就会为了生存形成顺从父母(主要是妈妈)需要的模式 , 而这会导致孩子低价值感 , 且逐渐无法区分真挚的感情和取悦他人 , 经常因为太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好 , 试图去讨好他人 。
《因为我是女性》一书曾指出:“拥有假自体的孩子内心思想本质是自己觉得自己不好 , 并且常常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外界 , 认为是外界的人觉得自己不好 , 对此诚惶诚恐 。 ”
另外 , 自恋型妈妈还会“造就”出追求完美的孩子 , 他们对自己苛责 , 极力想通过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得到他人的认可 , 但他们即便最后取得了在他人看来很优秀的成绩后 , 也高兴不起来 , 因为他们担心下一次自己做不好 , 别人就不喜欢自己了 , 于是身心俱疲 , 情感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