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名里的京味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名的命名与使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北京老城内的街巷胡同名称,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时期,通常是当时当地居民根据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等街巷特色命名,约定俗成后流传开来的,保存着老北京的乡音乡韵 。这些传统地名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而且同街巷本身共同展现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和肌理,丰富了街巷街区的精神空间,是北京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根据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2年3月北京市公布了598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将传统地名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标志着名城保护日益走向深入 。北京传统地名中包含大量语词通俗的街巷胡同地名,它们是京师大众文化的产物、北京京味文化的重要载体 。徜徉其中,随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京腔京韵,体味出独具北京特色的历史文化与乡土风情 。
特色饮食 民俗生活
传统地名中保存着大量的老北京民俗生活信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特色饮食往往在地名上有所反映 。什刹海西南以前有条胡同叫“面茶胡同” 。这里的“面茶”就是一种老北京传统小吃,用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糊状,表面淋上芝麻酱,转着圈喝 。面茶往往搭配烧饼,在“面茶胡同”东边不远,还有条“烧饼胡同” 。烧饼胡同往南,有条胡同的名字非常醒目――“油炸鬼胡同” 。“油炸鬼”其实也是北京特色小吃,用白面制成长圈形,滚油炸到酥脆 。炸好后是一种约半尺长短的椭圆形圈儿,种类很多,现在名气很大的焦圈儿也算其中之一 。许是“油炸鬼”过于醒目,民国时改称“有果胡同”,名称虽中规中矩,却失去了亮点 。
崇文门附近的茶食胡同,在明代嘉靖年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有记载 。所谓“茶食”多指糖果、脯饵、糕点之类的零食,历史相当久远,按照《大金国志》记载,金代就有结婚“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的习俗 。明代崇文门外是商贾辐辏的繁盛之地,茶食胡同应是制作茶食糕点比较集中的街巷 。宣武门外也有一条“茶食胡同”,北侧曾有街称为“赶驴市”,逢白云观庙会时,游客在“赶驴市”雇驴,在“茶食胡同”准备糕点,出城游玩 。后来为了区分,崇文门外的茶食胡同在东边,于是称“东茶食胡同” 。北京城里以食物命名的街巷还有很多,如饽饽房、馓子胡同、麻花胡同、驴肉胡同、羊肉胡同、烧酒胡同、灌肠胡同等 。光是看这些名字,还能说北京是“美食荒漠”吗?
除了饮食,人们还喜欢用日常所熟悉的生活用品对胡同进行命名,如盆儿胡同、簪儿胡同、麻线胡同、大小绒线胡同、灯草胡同、取灯胡同、弓弦胡同、草帽胡同、宗帽胡同、笤帚胡同、马勺胡同、油勺胡同等 。这些日常零碎的集合,勾勒出了普通民众鲜活的城市生活史 。
【胡同名里的京味文化】市井百态 烟火人间
明人谢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