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简介50字 屈原简介50字不要太多?( 三 )


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 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 。
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 。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 。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 。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 。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 。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 。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 。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 。
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 。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
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 。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 。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