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操办身后事,他们被称为“生命策划师”

中新网北京7月31日电(韦香惠 刘欢)2019年5月1日,冯欢一下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一件是结婚,另一件是在婚礼上,和丈夫一起签下“生前契约” 。
这是一份当事人生前就自己或亲人逝世后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而签订的合约,冯欢与贵州一家殡葬文化公司签订了这份合约 。
近期,一部关于殡葬行业的电影《人生大事》引起社会关注 。上述公司老板贺迅说,“人的一生,婚姻可能不止一次,但死亡肯定只有一次,为什么我们注重婚姻的仪式感,不去注重一下怎么和世界告别?”

生前操办身后事,他们被称为“生命策划师”

文章插图


图为客户正在签署生前契约 受访者供图
“生命策划师”
和丈夫筹办婚礼时,冯欢在婚庆公司偶然看到了“生前契约”的宣传单 。“了解下来,感觉和婚庆也差不多,可以私人定制自己的后事,我很感兴趣 。”冯欢告诉中新网,和丈夫商量过后,他们便把婚礼上交换戒指的仪式,换成各自签下“生前契约” 。
上述“生前契约”是以“人生如意生命策划师”的名字出现 。在老板贺迅看来,这相当于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有权利参与策划自己的人生最后一程 。那些签下“生前契约”的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策划师” 。因此,他们做项目推广时,也会涉及到婚庆场景 。
公开资料显示,“生前契约”概念最早源自英国的遗嘱信托,20世纪初引入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将美国SCI公司的制度正式导入日本 。
2016年,国内一家殡葬服务品牌在合肥试点开展“生前契约”服务,2017年推向全国 。2021年业绩报告显示,生前契约业务已推广到全国17个省级区域35座城市 。2021年,共签订13764份生前契约,较去年同期增长133.1%
该企业生前契约工作负责人邢伟东介绍,其“生前契约”的客户一般是65岁到70岁 。这些老人往往有较高的知识背景,对生命这件事情有认识透彻,忌讳不多 。
此外,他们与子女分离的比例偏高,包括相当一部分子女帮父母买也是因为不在身边担心照顾不周,才提前把这件事情安排好 。还有一部分是生命终末期信号强烈的群体,例如临近生命末期的重病患者 。
贺迅提到,除了父母与子女,还有许多人是为伴侣准备 。“感情好的夫妻里,很多都是老公给老婆签,老婆给老公签 。”贺迅记得,有位大叔签完以后和爱人来了个温暖的拥抱,并幽默地说道,“咱们可以放心地去死了”。
改变传统殡葬
在邢伟东看来,生前契约受到关注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有关 。“传统的殡葬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今后人群需求,行业到了变革的时候 。”
他提到,首先,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日益普遍的迁移流动使原本居于一户的家庭成员分散多处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均规模为2.62人,比2010年减少0.48人 。其次,中国老龄化人口增多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总量为2.64亿人,10年间增加了86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3.26%上升到18.70%,增长了5.44个百分点 。
邢伟东表示,美国和日本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 。他了解到美国绝大部分家庭里的老人都会以交付预存金的形式购买一种类似“生前契约”项目,作为人生规划的必要一环,需要时一个电话就可以激活 。整个北美市场相关项目的预存金大约500亿美金 。日本则是以社区互助的性质,购买形式也与预存金类似 。
邢伟东介绍,目前,我国的“生前契约”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跟保险产品嵌套,作为一款保险产品,可以通过银保监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