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做事谋略 曾国藩职场智慧( 五 )


在剿灭太平天国后 , 曾经有手下秘密鼓动曾国藩造反 , 甚至支持他自立为王 。可是曾国藩非常有自知之明 , 他深知自立为王的风险巨大 , 不但让自己和手下陷入巨大危险 , 甚至身家性命都有可能不保 。
而且当时虽然局势混乱、清政府衰落 , 但是其他几路“诸侯”也不是省油的灯 , 他判断自立为王的成功率很低 , 所以果断拒绝 。
曾国藩一生虽然有波折但仕途并没有太大坎坷 , 这与他圆滑处世之道和深谙做官道理有关 , 更与他独特的“职场观”有很大关系 。
这种二百多年前的职场智慧、处事智慧、识人智慧仍旧受到现代人的追捧 , 可以从中获得不少的灵感和启迪 。
“千古完人”曾国藩的处世之道 , 他是如何暂掩锋芒、以退为进?曾国藩的智慧不仅在儒学上登峰造极 , 在知人善任方面也首屈一指 。知人善任 , 可以成就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 , 而审时度势、暂掩锋芒可以另一个人的政治生涯达到巅峰 。
曾国藩在政治上表现的以退为进手段可谓高明 。
昨天我们说了曾国藩接清廷令 ,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历时13年 , 组建湘军 , 终将洪杨等人击溃 。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 , 汉人曾国藩可以说为满清朝廷呕心沥血 , 封朝廷一等功大臣都不为过 。可朝廷是满清的朝廷 , 自然不会放任汉人做大 。当时的曾国藩手握15万余众 , 且骁勇善战;清廷的八旗子弟和绿营连洪杨的长毛子都打不过 , 自然不会是湘军的对手 。
一些朝廷大臣认为曾国藩拥有“勤王”的实力 , 不得不防 , 一直在慈安、慈禧太后面前进言 , 年轻的慈禧意识到曾国藩的威胁 , 一直寻法解决曾国藩的湘军 。
曾国藩擅于揣摩他人心理 , 善攻心计 。他意识到自己功高盖主 , 在朝堂上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主动在慈禧焦急之际 , 上书慈禧太后 , 一定会在1个月之内裁撤湘军十之八九 。慈禧受到来书 , 喜上眉俏 , 对旁人说道:“曾国藩如此赤胆忠心 , 堪当大任 。”
此时的湘军已然滋生暮气 , 难以堪当重任 , 曾国藩早就有了裁军的想法 。
问题在于 , 相当多的人不愿意离开湘军 。他们不是留恋军营 , 而是因为多年的军营生活养成了他们漂泊、冒险、嫖赌、斗殴、吃现成饭、用大把钱的习气 , 他们不屑于再做单调的、贫寒、勤俭、规矩的乡下佬 。这些人大多数是兵勇 。
况且 , 打压洪杨之际 , 朝廷总是亏欠粮饷 , 各营军官都依靠攻城略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兵勇虽或多或少也能拿到分成 , 但他们仍指望朝廷能将欠下的粮饷发还 。
至于将官 , 也不愿意离开军队 。将官的威风 , 来源于手下成百上千的兵勇 。一旦撤离了军营 , 回到老家 , 昔日的威风便丢掉大半 , 就连一个小小的什长 , 在军营里也管十个俯首帖耳的弟兄 。回家后 , 哪来这些人听他的支派?
曾国藩对此头痛不已 , 召集幕僚没日没夜商量对策 。曾国藩将各种阻挡裁军的因素一一做了分析 , 认为无银子补足欠响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但不是决定因素 。
湘军各个军营都有欠响 , 这是事实 。不过 , 他心里有数:这些年来 , 有几个兵勇不发财的!将官就更不用说了 。财路来自抢掠和打胜仗时的战利品 , 几两银子一个月的薪水 , 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很次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