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创业 人该不该创业( 三 )


在入职半年左右的时候,我对自己做了剖析,我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发现了自己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缺点 。我认真、细致、比较善于沟通,思维清晰,但是最大的缺点是不喜欢冲突 。不喜欢冲突会在沟通的时候太过客气,在课程细节上打磨不够,这也是我一直在克服的 。
06
标准
标准的重要性在创业初期是感觉不到的,随着公司业务稳定、团队人员增加、岗位逐渐明晰,就会发现标准是实现稳定增量的前提 。为什么这么说?越标准化,受人的制约越小,公司整体业务铺开的面积越广,速度越快 。
越早梳理标准流程,各部门协作越便捷,对外也会留下专业的印象 。从沟通话术、岗位流程、部门协作流程,跨部门协作流程等都需要逐步完善与迭代,重要的是执行到位 。
对于标准是否会扼杀人的创造性,我的答案是不会,至少在创业公司是不会的 。每个岗位的标准都是自己制定的,让工作更高效,就会去不断优化标准,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
07
健康
前面说到参加公司 3 个月左右,我开始耳鸣 。然后 6 个月左右,我心脏不是很舒服;9 个月左右,觉得自己反应慢了;最近基本睡眠都不好,颈椎也出现了问题 。所以有时候很羡慕公司里刚刚毕业的小伙伴,同样是一晚上通宵,第二天我会整天都在飘,好几天缓不过来 。
前几天,与一个年龄相仿也在创业公司的朋友见面,发现她面色红润,她说是粉底遮的,前一天晚上三点才睡觉,还要这样坚持两个月 。尽管目前身体没有出现什么不适,只是疲累,她也觉得这么熬下去,身体早晚会出问题 。
所以如果 30 岁左右,想加入创业公司的朋友,要综合考量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 。
08
困惑
在日复一日的奋战中,曾经有 2 个问题困惑着我,不过现在已经有了答案 。
一个人的管理知识储备与实际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管理知识储备与实际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有很丰富的管理学相关知识,研究大量管理案例,他的管理能力一定很好吗?如果实际管理水平没那么好,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这只是我在某一阶段的疑问 。为此,我也查了一些资料,也问了管理学相关的老师,我在他推荐的《管理者而非MBA》的第八章「实践中的管理开发」里找到了答案 。
这章的开篇词是:我们都需要大规模而又是针对个人度身定制的行动学习 。
接着,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管理中或许存在着一些天生本能的成分,但是它还是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通过实践,还要能够在实践的同时进行概念性的洞察 。
积累了大量的管理学知识与实际管理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管理能力是需要用管理学知识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并发现新的问题,再去学习相关知识......是一个学习、实践、总结的循环过程 。大量的管理学知识或许会帮助管理者少走些弯路,也可能会用不适合自己公司的管理方法去实践,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这里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培训究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
培训究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
自从资本进入内容付费市场,各种形式的付费知识涌入,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跟所在领域最优秀的人学习的时代 。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周围大多数工作优秀的人没有参加过培训,那么培训究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有没有人是习惯性培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观察,我找到了答案 。还是回到了自我认知,要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缺什么 。这个自我认知要把自己清晰的分层,思维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自己究竟在什么位置,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学习,而不是看到什么好,什么自己不会,什么自己感兴趣就一通报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