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导处教学工作总结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 二 )


菜场往事
114号摊位专售蔬菜 , 这个被挤在蔬菜摊中间的铺子没有刻意摆出网红造型 , 算不上打眼 , 出入这里的大多是熟客和订户 , 摊主阿姨名叫王云巧 , 她几乎见证了这个菜市场近30年的变迁 。
1983年 , 北京也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 , 作为太阳宫五大队的菜农 , 王云巧在五里沟和牛王庙(今天的三元桥附近)一带种菜 。在她的印象中 , 当时三元桥以东的地区 , 随处可见农田 。1986年时 , 为了修建三环路 , 农田开始被征收 , 市区周边的耕地也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消失 , 王云巧不得不开始谋划别的生计 。一年后 , 她辗转来到三源里的自由市场 , 在这个只有顶棚、冬冷夏热、四面透风的地方驻扎下来 。据她回忆 , 上世纪80年代末时 , 这里已经有了100多个摊位 , 不过每家经营的菜品无非是白菜、茄子、黄瓜、西红柿、扁豆这些粗菜 。王云巧说 , 当时北方人家很少会吃绿叶菜 , 随便种点菠菜、水萝卜都能让人抢光了 。
本文转载自:佳康号
王云巧至今还记得 , 当时来到菜市场买菜的外国人大多是使馆工作人员家属 , 还有第一批来到北京工作的外企职员 。今天 , 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退休离开中国 , 而其中一位老客人 , 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个改变了这个菜市场的人 。在80年代 , 法香几乎是全世界西餐中最常见的装饰香草 , 相当于今天常见的三色堇或是酸模叶 , 在80年代的中国菜市场里 , 不要说法香 , 就连今天常见的迷迭香、百里香都是踪迹全无 。某一天 , 这位驻京的外国公司主管带着一包种子找到了王云巧 , 由于经常买菜的关系 , 他托付巧姐帮他种植这种菜苗 。王云巧一口答应 , 并在两个月后如期交付了一大包法香给这位烹饪爱好者 , 不过 ,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些株苗的价值 。
没过多久 , 三源里卖法香的消息散布到了各大使馆 , 厨师们先后抵达菜市场询问这种“稀有的香草” , 但因为种子稀缺造成了长时间的断货 , 法香的价格也随即飙升到40块钱一斤 。苦于没有种子 , 这些香草常常是有价无市 。再后来 , 外国厨师们开始帮助菜农们从国外带回种子 , 一些有种植园的摊主也开始有意识地托人在国外采购 , 尝试着将这些稀罕的物种引到中国市场 。1992年 , 当三源里菜市场正式开业时 , 这个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固定购买新鲜香草的客人 。
【小学教导处教学工作总结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

小学教导处教学工作总结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

文章插图
几年前 , 王云巧和老伴成立了斌度芳香种植有限公司 。不过 , 她在通州的耕地最近又被征收了 , 她一边聊着菜市场 , 一边盘算着未来 , 顺便翻着账本 , 气急败坏地嘟囔着“还有个叫什么时光的 , 欠着两万多菜金可一直没结账” 。提到老客人 , 王云巧紧锁的眉头很快舒展开来 , 她前一阵卖了些比较罕见的黑色核桃纹的羽衣甘蓝 。她说 , 那个最初带给她种子的外国人最近又回到了北京 , 每次带些新菜种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35号的袁美荣是这个市场最近一次“变革”的发起者 。2006年 , 她在工体附近开了家奶站 , 随着拆迁搬入三源里市场 。她很清楚地记得 , 当时这个菜市场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 。她声称自己在2007年时遇到一位贵人 , 那是一位在使馆工作的中国厨师 , 某次结账时随口说了句“你也卖点黄油吧” 。袁美荣心想 , 反正黄油也是奶制品 , 不如尝试一下 。当年的黄油供应商还没有今天这般多 , 进货成本不低 , 为了保鲜还要买个冰箱 , 但袁美荣还是咬着牙把黄油做了起来 。为此 , 当时的菜市场管理员还找她谈过一次话 , 袁美荣的回答很直接 , 卖一袋奶才挣几分钱 , 既然市场有需要 , 为什么不能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