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好饭里的种业振兴――来自2022中国种子大会的观察

新华社三亚7月31日电 题:一碗好饭里的种业振兴――来自2022中国种子大会的观察
新华社采访人员
“这两年大家在餐馆或食堂吃饭,是不是会有种明显感觉――大米品质比以前好多了,风味基本可以接受了?这正是我国加快优质稻米品种培育推广的结果 。”日前在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与会者的兴趣 。
好稻米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评判标准?科研人员如何培育优质品种?采访人员就上述话题进行了采访 。
念念不忘的稻米
“多年前,我在云南哈尼梯田看到当地人早上带着米饭团子去地里干活,中午吃饭时,饭团又软又香而且不回生 。我把这个稻米品种带回来,对材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到品种培优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万建民说 。
【一碗好饭里的种业振兴――来自2022中国种子大会的观察】好稻米什么样?很多人可能会说色香味俱佳、口感软硬适中 。
万建民介绍说,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功能性品质 。其中,外观和蒸煮食味是最重要的品质性状和评价指标,粒形、垩白、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品质的定级指标 。
稻米的蛋白质含量直接关系到食味品质 。稻米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品质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大于9%的品种,往往米饭较硬,适口性差 。中国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7%至9%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稻米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从注重产量到关注品质,再到关注多样化需求 。比如,现在口粮消费减少,外出就餐增多,人们注重健康功能 。
新需求对品种选育提出新课题 。专家表示,我国消费市场的新要求包括:食味品质和口感好的水稻新品种,即出糙率高、长粒外观、垩白度小、透明度高、米饭柔软,不回生的高商品性品种;有色米、香米、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包括低升糖指数米,优异食用品质红米、黑米,香味基因大米 。
加速奔跑的种子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种子是关键 。
近年来,我国加快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研发应用关键技术,开展全国优质米品种联合攻关,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稻米品种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是培育好种子的第一步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过程中,保存的地方品种种质资源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云南遮放贡米和辽宁的京租御用稻米,原始品种已在当地绝种,从国家种质库引种,通过提纯复壮恢复种植,已形成产业 。
培育好品种,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是关键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介绍了高产优质多抗的“早粳稻”的分子设计育种实践 。这项成果使人们可以提前一个季度吃上新粳米 。
我国双季早稻品种通常为籼稻 。早籼稻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 。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大部分用作储备粮或工业用粮 。
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米质优、食味佳等优点,但一般要到10月才能收割 。
李家洋团队以优异稻米品质基因为主线,结合高产及理想株型基因等,运用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理念和技术,选择最佳亲本通过杂交选择,育成优质高产的双季早粳稻新品种 。
近年来,我国开展国家级优质食味大米评选活动,促进了优质稻米推广 。同时,南方籼稻区稻米外观品质改良效果显著,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优质率显著增加,优质率由原来低于25%提高到5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