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影像如何走近青年、影响青年( 二 )


“国潮”已经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新风尚 。在影视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否能增强青年的观看意愿?结果显示,94%的受访者对文化类影视节目感兴趣,80%的受访者表示通过观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和魅力”,60%的受访者表现出对相关文化话题与审美思潮的积极关注 。
以《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综艺节目,以《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为代表的影视剧集,其兼具收视率与美誉度的秘诀在于:将文化传承融入艺术创新之中,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降低传统文化认知门槛,让更多青年感受到个体与历史之间的潜在联结 。
凝聚群体认同:在影像舆论场中寻找价值共识
如何通过影视作品为青年提供正向的精神动力?结果显示,通过观看新主流影视作品,青年“作为中国人更感自豪”(88.8%);“更希望过有意义的人生(86.2%)”;“更认同中国命运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结”(80.0%);“更乐于为新时代的建设付出个人努力”(78.4%);“更加关注社会”(77.9%) 。
对于新主流影视作品,青年提及频次最高的词是“燃” 。例如,看过《觉醒年代》的受访者表示“想到先辈为我们的生活拼搏奋斗,就感觉很‘燃’” 。看过《长津湖》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保卫家国、浴血奋战的场景,就会热血沸腾” 。实际上,青年更乐于通过发送弹幕、评论或转发热点话题等方式对好作品表达个人意见,从而将更多青年“引入”收视人群,形成更为强大的正向舆论场 。
透视:青年在内容选择上有其判断与定力
出于商业价值追求的需要,影视及网络视听领域仍存在通过流量明星、情感消费等方式吸引青年注意力等乱象 。但事实上,青年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判断与主见 。
流量并非万能保证:更看重演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青年在评价演员时最重视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演技(88.8%)、情商(83.6%)和社会声誉(81.6%) 。一位演员想要获得观众长久的喜爱,更应从这几点出发并持久努力 。
其中,社会声誉并不等同于知名度,所谓的颜值(74.8%)和以往角色光环(64.8%)也都并非成功的保证 。新主流影像创作离不开青年演员的参与,但选择的标准应兼顾实力与魅力 。
娱乐并非唯一收视动机:影视应满足多元且有深度的收视需求
调研显示,“引起共鸣,更加认同自己的生活理念”(78.6%),“增强认知,更加全面了解社会”(75.8%),“获得和他人交流的话题(67.2%)”是青年十分看重的收视目的 。
当我们将感官愉悦、情感体验、求知等极其复杂的收视满足机制简化为用户观看行为数据,极易造成对用户需求的误读,放大浅层次娱乐的作用,由此产生大量“投喂”式创作,忽视了引导式创作 。新主流影像创作不能无视青年观众需求,但也不能以单纯需求思维驱动创作,其创作难点在于:如何在轻松感与价值感之间找到平衡 。
外部推荐不易影响个人选择:倾向于通过社群形成收视与话题关注焦点
调研显示,在众多影响青年收视选择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所在社群的热点话题讨论度(78.2%) 。媒体或平台推荐、朋友或同事推荐因素虽然排在第二、三位,但影响值只在60%左右 。而热门IP改编及网络评分反倒最不受青年观众的认可,影响值较低 。
由此看到,青年观众并不容易被影视市场营销元素“带节奏” 。对IP价值的炒作,水军的“刷分”,或是播出渠道的热推,都抵不上口碑的重要 。特别是新主流影视作品,其传播曲线应区别于那些满足小群体趣味,追求短期热度的一般性作品 。可通过播映前后的议程设置,带动青年“朋友圈”的热评,引发涟漪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