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影像如何走近青年、影响青年

青年是新时代最具生机与活力,最具创造力与开拓力的群体,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推动着新的价值风尚形成 。电影、电视及网络视听作品共同构成的影像世界已经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主张、探讨社会议题的重要阵地 。当《我和我的父辈》《觉醒年代》等新主流影视剧成为青年探讨“自我成长与个人价值”的主话题,当《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新主流节目成为青年分享“文化趣味与个体审美”的主焦点,我们再一次确认:坚持主流价值引领理应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
青年对哪些类型的影像内容更感兴趣?他们更关注影像作品中的哪些社会话题?对影像内容背后的文化含量与价值容量有哪些期许?为回应这些问题,研究团队从2022年3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906位具有高黏度影视接触特征(每周收看影视剧集与节目分别超过1小时),年龄在18~27岁之间的青年,以问卷加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进行线上调研,以期获取答案 。
探寻:新主流影像吸引青年观众的主要因素
注重价值内核:期待作品主题更具“价值感”
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往往具有持久的力量,它主导着青年的趣味偏好,甚至决定着青年的人生格局 。那么,哪类收视内容是青年普遍喜欢、重视的?
调研显示,成长类主题最受欢迎(77.2%);第二位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主题(76.8%);第三位是关注生命意义主题(76.0%) 。青年对有关亲情、爱情、友情等意涵的爱的主题,善与恶、正与邪等斗争的较量主题的偏好值也超过了75% 。
调研可见,青年对影视叙事主题的总体看重度高达71.0% 。他们对商业价值导向下出现的“空心化”视听内容创作方式并不买账,而是认为观影之后的价值探讨更具意义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等系列电影,围绕个人、家国的发展与变迁展开创作,引发青年的热烈探讨 。《大江大河》《山海情》等聚焦草根人物寻求人生突破的主题,让青年体会到主角在面对未知与障碍时所呈现的坚忍品格 。
由于青年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影心得,新主流影视作品带来的社会讨论期往往远超播出期 。观影之后的深度探讨与严肃反思会给观众带来持久的获得感 。
聚焦社会议题:期待影像作品回应现实社会关切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得益于其能够精准地切中大众所关注的社会议题 。
青年偏爱收看哪类社会话题影视?结果显示,排名较前的话题为:交友话题(76.6%)、职场话题(75.2%)、心理话题(74.8%)、理想话题(73.0%) 。其中25%的受访者表示对交友、职场、心理话题“非常有兴趣”,对理想话题“非常有兴趣”的受访者也超过了20% 。
在步入职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青年不断探索和找寻自我存在感,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并存 。当感受到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存在巨大冲突和张力时,人不免慌乱、挣扎和焦虑,又不断期待疗愈、寻求安慰 。于是,影视成为他们感知冷暖、建构社会认知的平台 。其间,他们对交友、人际、解压、理想等都有了新的认知与期待 。
例如《欢乐颂》《我在他乡挺好的》讲述都市新移民如何破解交友、择业、处事中的困境;《安家》《理想之城》等剧描述了职场新人如何处理职场潜规则与道德操守之间的矛盾冲突;《令人心动的offer》《勇往直前的我们》展现了理想职业状态与现实能力间的落差,并帮助亲历者补足短板、迎接挑战 。这些作品对准青年所思所想所虑,提供了心理疗愈与正向回应,帮助观众实现心灵成长 。
富含文化趣味:在作品中寻找审美体验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