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影像如何走近青年、影响青年( 三 )


思考:全链条提升,强化新主流影像“青年影响力”
新主流影像之“新”,一是以新时代的视角来表现主题,无论内容是过往、现代还是未来的,其价值导向都要积极向上,符合时代要求;二是满足包括新生代在内的观众的收视趣味,尽管不同代际的差异真实存在,但总有一些话题能够打破圈层,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鸣;三是以创新形式完成创作表达 。无论是新技术应用还是新媒体互动,最终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正向传播力 。
因此,要引导影视文艺创作吸纳青年文化元素,拓展新主流影像在青年群体中的话题度与影响力,对广大青年找准价值坐标、融入社会主流、投身火热实践形成持久且强大的推力 。
创作取向:拒绝“漂起来”,真正“沉下去”
影视教育的规模扩大与生产机制的多元开放使得一大批青年从业者能够大展拳脚,甚至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他们能够以敏锐的视角去捕捉社会焦点,以创新的技法去展现艺术想象,以创造性的营销去制造舆论热点,年轻态已经成为影视及网络视听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需警惕的是,如果在社会、商业、艺术价值三者关系上把握失衡,创作实践中就容易被资本逻辑、从众心理、名利意识过度牵引,以致出现迷失本心等问题 。
要推出有深度、有热度、有力量的新主流影像作品,青年创作者就必须在头脑中始终有根弦,警惕“漂起来”的状态,真正能够“沉下去” 。只有将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共同熔铸成磅礴的创造力,才能用影像表现新时代,用光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
话题传播:告别“流量池”,聚集“能量场”
碎片化信息的激增使人们的注意力变成了一门“生意”,也让影视领域出现了将“流量”作为判断作品好坏标准的一些现象 。有的影视作品本身优秀,但相关热搜却多为“八卦”花絮,观众想深度了解作品内容、价值等存在一定难度 。所以,在影视传播中,不能让相关讨论沦为单纯的“流量池” 。
为了让新主流影像有效融入青年群体的“话题圈”,新主流影像生产应该与多元的媒体内容投放相结合,让更多青年人针对作品进行创作表达 。河南卫视奇妙夜系列晚会“出圈”后,青年观众关注主创团队对于其中文化内涵与创作细节的深度解读;《觉醒年代》成为收视热点后,社交平台的热搜主要是演员出演革命伟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对重要桥段中“为何如此表演”的解读;《在一起》热播时,观众通过同步投放的幕后纪录片,关注到了演员拍戏过程中对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敬意与感慨 。所以,观众对于新主流影像的信息需求是多元的,以青春之朝气传播富有新意的内容,主动建立与观众及网友的价值沟通、审美沟通,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新主流影像的“能量场” 。
艺术评论:摆脱“随大流”,合力“扬锐气”
以文化为根、生活为源,新时代的文艺创作,特别是以视听见长的影像创作已然呈现出活力迸发、多元勃兴的态势 。对新主流影像作品进行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阐发,推动影像创作“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正是文艺评论之专长 。但与火热的影视创作实践相比,年青一代的评论者未能很好地“比肩而行” 。无论是在精品力作研讨会,还是在主流媒体报道中,青年评论家的身影还不够活跃,以青年人视角对影视作品进行的深度解读还欠缺引导力、影响力、专业性 。当下青年评述类文章虽不乏一些精彩之作,但很多仍未能摆脱“随大流”“博眼球”的窠臼,有的表述四平八稳,观点似是而非;有的关注细枝末节,评论蜻蜓点水 。一些年轻作者的高质量评论散落在自媒体公众号和具有社交属性的网站上,未能很好地“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