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精英 创业界精英( 二 )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 。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马云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 。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 。而且,马云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卖 。马云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员 。马云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五六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马云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马云拒绝了 。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解决老师们的问题,还是为了挣钱?既然是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熬过去,光明就会到来 。
1995年,亏损三年后,海博翻译社开始盈利 。这时5年之约已满,马云向学校提出了辞职 。辞职之后,马云全职经营翻译社一段时间 。翻译社在实现盈利之后,逐渐走上了正轨,马云就放手让同事打理,不再过问翻译社的具体事宜了 。他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今天,海博翻译社已如当年马云所愿,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多年后,关于这段创业经历马云轻描淡写地说:“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
从杭州到纽约 马云15年创业路
2014年9月19日,美国纽约华尔街,马云和他的团队早早就等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门前 。这一次的他西装革履、面带笑容,显然是为了这一天做过精心的准备 。从酒店到交易所的这一路,他就像当地著名的百老汇明星一样受到夹道欢迎,这些人里,有美国及阿里巴巴集团从国内带过来的数百家媒体组成的“混合编队”,和那些对这次“IPO盛筵”看好的华尔街投资人 。
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已经像肥皂剧一样预演了一整年,从香港到美国,直到这一刻终于尘埃落定 。
创业家马云
今年正好50岁的马云和他的公司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最励志的故事之一 。这家由马云和他的17个小伙伴1999年在杭州创办的公司,如今已跻身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公司,其业务范围覆盖了电子商务、金融理财、影视娱乐、云计算等业务 。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马云精神的鼓舞 。在一个国有企业占据经济制高点的国家里,民营企业阿里巴巴避开国企的锋芒,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领域里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
在IPO结束后,马云面对来采访他的CNBC采访人员说,电影《阿甘正传》他看了不止十遍,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 。这次来纽约前又看了一遍,边看边告诉自己:“无论什么变化,我还是我自己 。”
创业15年,马云从一位老师转变为一名真正的创业家 。
1988年,马云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外语教师,当时的月工资差不多是100元 。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职,利用课余时间为到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导游 。西湖边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马云发起的 。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 。但经营依旧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两百多块钱人民币,房租却要700元,可谓入不敷出 。实在扛不下去的马云只好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
1995年,马云受聘于一家与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为其到美国收账,这次经历据后来孙燕君在《阿里巴巴神话》一书中的描述,可谓九死一生 。
当时的马云,被想赖账的美国商人菲利普·卡文纳锁在一栋别墅里长达两天,最后逃脱拘禁的他甚至丢失了随身行李 。在西雅图,他遇见了一个新鲜的网络世界,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