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农村公墓改造的“寿光经验”( 二 )


在改造标准方面,寿光明确:新建公墓每亩不少于200个墓位(400个墓穴),改建单穴占地不超0.5平方米、双穴不超0.8平方米,对散埋乱葬坟墓,引导就地深埋或就近搬迁到镇村公墓 。
在具体改造形式上,针对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 。集体经济较好的村,采取集约改造模式;集体经济一般的村,就地改造大坟头,竖碑改卧碑,绿化美化;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由镇街适当补贴,同时发动在外人员和村民捐款,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完成改造提升任务 。
在村庄落实层面,各村尊重群众意愿,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改造模式:上口镇河疃村、古城街道垒村和尚家村打造集树葬区、墓葬区、骨灰堂“三区合一”模式;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和前曹村采取节约土地模式,在原有公墓基础上改造大坟头;孙家集街道钓鱼台村采用骨灰堂模式,提倡鼓励骨灰存放于骨灰堂;古城街道罗庄村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采用少占地或不占地的生态安葬方式 。
具体推进过程中,调研民意成为必经步骤 。比如,崔岭西村所在的稻田镇,是第一批开展农村公益性公墓改造的试点乡镇之一 。为了推进试点工作,镇、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并组织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还通过党员干部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长向村民征求意见,经过多次讨论,村里的墓地改造方案全票通过,当年清明节当天就完成了村公墓搬迁 。事后,村“两委”总结提炼出公墓管理的“八步流程法”和“五个一”祭扫活动流程,并纳入村规民约 。
再比如,稻田镇西刘营村为了顺利推进公墓改造,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给三代以上祖坟共修一座安葬纪念碑,此举深得民心 。“通过改造,彻底改变了老旧墓地脏乱差景象,促进了土地高效流转,移风易俗让村民更有精气神,何乐而不为?”西刘营村党支部委员刘志中说 。
在寿光采访,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当地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不搞“一刀切”,既尊重群众历史传统和现实意愿,又符合殡葬改革方向――节地、生态、绿色;农民群众既是殡葬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拥护者,也是受益者 。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将占地面积13亩的老墓地集约改造成2.1亩,节约出的土地流转让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民文明治丧还能享受500元的补贴;文家街道第二公墓满足了8个村的安葬需求,节约土地60余亩……正是选取了各方面都易于接受的方案,该市在实践层面找到了切实可行、各方认可的正确路径 。
解码三:尊重民情,引导民意,把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成功与否,尊重民情、引导民意是关键 。
寿光在进行农村公益性公墓提升改造前,以“村村到”“户户访”形式,走访基层党员干部群众3.6万人次,广泛征求意见 。提升改造进入实施阶段,除了党员干部上门入户征民意、做动员,各乡镇(街道)、村(居)也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公示栏、明白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公墓改造这件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保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 。
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只有老百姓心气儿顺了,才好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殡葬新风转变成行动自觉 。
在公墓改造资金保障方面,寿光探索出多元化筹集渠道,即市级财政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补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出一部分、在外工作人员捐一部分、“第一书记”帮一部分、村民自发拿一部分 。其中,村民自发捐款情况,成了寿光农村公墓改造工作检测民心民意的重要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