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什么节日藏族有什么节日 傣族的有哪些节日( 二 )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
布依族 :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 。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 。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 。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 。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 。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
侗(dòng)族: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 。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 。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 。“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 。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 。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 。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 。“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
哈萨克族:吾热孜节,即哈萨克族春节,“那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 。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 。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
黎族: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 。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
傣族: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春节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