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把“讲道理”当成教育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三 )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 。问我怎么办 。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 。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 。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 。
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 。
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 。
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 。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 。
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
“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
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
教育|把“讲道理”当成教育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文章图片
3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这里另有3条建议 。
“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 。
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 。
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 。
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 。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 。
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 。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