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问斩的来历 为什么古代死刑犯要秋后问斩优质

【秋后问斩的来历 为什么古代死刑犯要秋后问斩优质】死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刑罚制度之一,在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死刑最早可以追溯至三代时期 。韩非子是写篇中有记载说,禹会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死刑记录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死刑犯一般都是被处秋后问斩,它有一个明显的时间特点,就是秋后才能对死刑犯执行死刑 。所以呢,就有的朋友产生了疑问,说为什么非要等到秋后再斩呢?其他的季节不能砍头吗?
其实秋后问斩是顺从自然的 。体现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自然规律,天理循环,尤其是在生死大事上更是特别重视 。人们普遍认为,在春夏之际是万物复苏、勃勃新生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杀人见血是违反自然的 。而相反,到了秋冬之际,万物也开始沉睡,寒风瑟瑟,所带来了凄凉和肃穆感 。古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处理罪犯是符合实际的,老天爷也不会惩罚自己,算是替天行道 。


秋后问斩的来历 为什么古代死刑犯要秋后问斩优质

文章插图
汉代的著名儒学大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提到,王者配天为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正 。四正若四时,通类也 。庆为春,赏为夏,伐为秋,行为东 。这个意思就是他认为帝王贵为天子,所作所为应该顺从天意 。春季应该是庆祝之际,夏季为悬赏之际,秋季是处罚之际,冬季因为行事之际,一个时节应该做一个时节的事情 。
若非如此,那则是违背天命,会招致天灾人祸的 。虽然说规定了秋冬之际来处理犯人,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朝代的行刑方式与行行时间也是有所差别的 。比如汉代规定死刑只能是在秋冬之际进行,立春之后不得用刑 。而唐代规定死刑只能在农历的10月、11月和12月之间 。在明清时期秋后处斩形成的定制,即便是经过朝廷审议要处决的罪犯,也都要在秋后处斩 。与此同时,死刑又分为斩立决和秋后决两种形式 。
罪犯被判处死刑时,宫廷会根据他犯罪的性质不同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判决,被判斩立决的囚犯就是立即要执行死刑的 。这一类的罪犯通常是那些犯下了十恶不赦之罪的人 。而被判处秋后处决的罪犯是比较幸运的罪犯,虽然被判处了死刑,但是也有很多最终能够幸免遇难的 。在清代的顺治年间,秋审制度得以确立,会在秋天进行第二次审问,这样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所以秋后决的罪犯要比斩立决的罪犯能获得更多的生机 。许多的案件也可以通过秋神从轻发落 。
在雍正时期就直接颁布了一个法令,叫做牛养成四 。也就是说,如果犯人在家族当中是独生子,而他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直系亲属都还健在,那么本来判决死刑的可以经过皇帝批准,该判重杖一顿,再家号续重三个月就可以免掉死罪 。与此同时,古代的皇帝还会在特殊的节日里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比如新皇登基、更换年号、设立太子等等,或是遭遇天灾的情况之下,皇帝也会大赦天下 。
大赦天下使得许多囚犯免除了死罪,甚至有些人的犯罪记录也会被直接消除 。这样不仅避免了因为死刑而造成的劳动力流失,更使天下人明白皇帝你,的仁慈爱民之心,每逢大赦天下之时早已万念俱灰的死囚犯们都会因为逃过一劫而痛哭流涕跪谢万岁他们会上刀山下火海的为 。皇帝卖命 。这样就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政权可以说绝妙至极其实古代死刑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律制定也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