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原来妈妈对孩子的“唠叨”是有好处的,很多人不知道!

文丨天道酬勤
妈妈给孩子喂完奶后,抱起孩子,用手轻轻地拍着孩子的后背。
边走嘴里边念叨着:吃饱了,我们走走,消化消化。
忽然,孩子一个响屁,自己惊了一下,随即看了看四周,好像是被自己的屁给吓着了。
妈妈快速把孩子放下,温柔地笑着说,宝贝,刚刚吃好,是不是又拉臭臭了,让我看看。
孩子看着妈妈,小手小脚乱抓乱踢,嘴里嗯嗯啊啊的。
妈妈解开尿不湿:咦哟,真的拉了,好臭好臭。迅速打来温水,拿来毛巾和纸巾,边弄边笑着。弄完之后,亲亲孩子肉肉的屁股,再陪孩子玩玩。
这样的场景,已经当妈妈的我们是不是很熟悉。
随着孩子长大,妈妈叨叨的内容、时间有了变化。
孩子听不懂,妈妈却整天叨叨叨;孩子长大了,妈妈也要叨叨叨,有什么用呢?
好处|原来妈妈对孩子的“唠叨”是有好处的,很多人不知道!
文章插图
1) 与孩子建立关系,取得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人是世间万物的主宰。然而,人的生命之初是最脆弱的。
而刚出生的孩子,除了会哭,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没有哪一样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个帮助孩子渡过他生命之初困难的,是孩子的妈妈。
俗话说:一个妈妈在孩子出生后,都要说三年的白话。意思就是,孩子从出生到三岁这个阶段,他的妈妈会对着听不懂话的孩子,自说自话。
孩子不会说,听不懂,特别是在10个月前,妈妈们会根据带孩子的场景,说一堆的话。通过这些话,和孩子建立情感。
然而,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生孩子后,就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带。
爷爷奶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与他建立良好的感情。这些感情,是通过在带孩子过程中,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建立起来的。
你有没有遇见这样的画面:爸爸妈妈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爷爷奶妈家看孩子,孩子见着爸爸妈妈,有些害怕,怯怯地往角落里躲。
孩子不和父母亲近,是因为孩子,不熟悉他们的声音和味道,自然害怕。
李枚瑾教授说:一岁半以前的孩子,最好由父母自己带,以便获得今后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就是在孩子以后成长过程中,你的教育,他能听得进去。
好处|原来妈妈对孩子的“唠叨”是有好处的,很多人不知道!
文章插图
2)是孩子学习说话的窗口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是需要环境的。狼孩,只会学着狼叫,是因为他生活在狼的世界里。
我们好多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在学习英语。可大部分人,大学毕业了,还是哑巴英语。
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一个傻子出来他也能说英语。这充分说明了,学会语言,环境很重要。
妈妈在孩子三岁前,说的三年白话,不是白说的。孩子小的时候,扶养他的人,如果经常说着有用没用的白话,一般情况下,孩子说话早,长大了话也少不了。
10~16个月的孩子,开始学走路、说话,他感觉自己有很大的能力,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这时,妈妈要及时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精准地证实孩子对世界产生的情感。
如果妈妈不能及时、精准给予孩子反馈,孩子长大后会产生病理性的自恋或是产生极度自卑。
2~3岁的孩子,活动范围扩大,学习语言的能力增强,能够说出身边好多东西的名字。
这时,家里人,特别是妈妈不仅要多教孩子识别事物,也要读小故事给孩子听。
多给孩子讲美好的故事,不断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语言和情感世界。
03 给孩传输信念
孩子逐渐长大,6岁之前,也即是学龄前期,妈妈要选择恰当的时间给孩子传输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