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夜读 | 中国式家长为什么不能好好道歉?( 二 )
典型句式:我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
比如:
爸妈总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丑事 , 反复抗议后终于得到了道歉 , 但爸妈道歉后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她不要再提此事 , 因为“我都道歉了 , 你该闭嘴了 。 ”
“我不是说对不起了吗 , 你怎么还说啊?”
一劳永逸式道歉目的性太强 , 因而缺乏真诚性 。 这样说的爸妈 , 多半是因为不耐烦才道歉 , 并没有真的认为自己错了 。
就算道歉是真诚的 , 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立刻消散 , 亲子关系不可能马上修复 。
是否原谅是对方的选择 , 所以道歉不会一劳永逸 。 爸妈应该对孩子的后续反应保持开放的心态 , 包括孩子仍然会提起这件事、感觉受伤 。
文章插图
2 为什么好好道个歉 ,
对有些父母来说这么难?
社会心理学家 Tavris 认为 , 父母拒绝向孩子道歉 , 相关心理动因可能包括:
1)想要努力维持“好爸妈”的自我形象
当伤害孩子的行为 , 与“我是爱孩子的好爸妈”这一自我信念相冲突时 , 爸妈会经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 需要修正行为或认知让二者相统一 , 才能让自己不感到困惑和难受 。
比如:
爸妈偷看了孩子的手机 , 让孩子感到很受伤 , 爸妈的这一行为与自己是好爸妈的认知相冲突 。
爸妈可以选择不再偷看孩子的手机 , 修正行为以符合认知;或者修改自己的认知 , 承认错误 , 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爸妈 , 修正认知以符合行为 。 这都是健康的处理认知失调的方式 。
但是 , 爸妈还可能通过减少选择感来自我安慰 。 如“我担心她交到了坏朋友 , 除了看手机没有别的办法了解她的情况” , 这种调节认知的方法就可能导致推卸责任型道歉:“要不是你交了坏朋友 , 我也不会看你的手机” 。
在自我辩解的过程中 , 还容易产生“确认偏见”——通过不断为自己寻找支持性的证据 , 证实自己的认知 。 比如 , 把孩子回家和朋友玩回家晚 , 当做同龄人给孩子造成了坏影响的证据 , 支持自己必须要看孩子的手机来保护孩子的信念 。
文章插图
2)想要维护家长的专断地位
爸妈可能会觉得:轻易道歉 , 孩子就会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
——但这种担心是无稽之谈 。
据 Baumrind 提出养育方式理论和相关研究 , 高控制(对孩子的行为设置明确的规则)和高关爱(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很敏感)的“权威型(authoritative)”爸妈 , 他们的孩子是更快乐、独立、社交良好、高自尊和心理健康的 。
而高控制和低关爱的“专断型(authoritarian)”爸妈 , 以专横和霸道的管教方式为特征 , 特别强调自己的地位高于孩子 , 他们的后代在独立、社交能力、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上都会遇到问题 。
文章插图
3)试图保持自己的控制感和权力感
发表在《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 在犯错后拒绝道歉的人 , 短期内控制感和权力感更强(Okimoto et al., 2013) 。
在某种程度上 , 道歉的人也将自己的脆弱展现了出来 , 把权力交给了对方 。 向对方道歉 , 也意味着让对方有权选择是否原谅自己 。 原谅需要时间 , 如果对方没有立刻原谅 , 确实会让人更难受 。
但是 , 拒绝道歉尽管在短期内会更有控制感 , 却也得面对与对方更加疏远的长期事实 。
文章插图
- 同事|这种“中国式哄睡”容易伤害孩子的大脑,家长别害了娃还不自知
- 开开心心|河南一男孩被打后开心吃饭,妈妈好奇询问,儿子的话让她愧疚道歉
- 河南一男孩被打后开心吃饭,妈妈好奇询问,儿子的话让她愧疚道歉
- 尿裤子|女幼师给学生换衣服之后,主动提出离职,家长亲自上门道歉
- 小男孩|这3种“中国式礼貌”,正毁掉你的孩子,家长们还在沾沾自喜吗
- 中国式礼貌|被“中国式礼貌”毁掉的孩子,长大逃不过三种结局,别瞎自豪了
- 妈妈|河南儿子被妈妈打后开心吃饭,下一秒儿子一句话让妈妈愧疚道歉!
- 被“中国式礼貌”毁掉的孩子,长大逃不过三种结局,别瞎自豪了
- 童装|童装现不当图案,江南布衣''低调''道歉!网友不买账
- 父母|中国式逗娃,到底有多恶毒5岁儿子被灌2两白酒,宝妈掀翻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