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对哈佛女孩说不


我们该不该对哈佛女孩说不

文章插图
编前语:前两年,一个名为刘亦婷的“哈佛女孩”在搅得中国家长们如醉如痴的同时,也惹来了不少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 。而作为刘亦婷的母亲、《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作者—刘卫华女士,在承受着荣誉的同时,也承受着非议和误解 。
今天,在本刊对刘卫华女士的独家采访中,面对社会上这些“对哈佛女孩说不”的声音,她有话要说 。
王少卿:刘女士,谢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您在中国家长面前是以家教大师的形象出现的 。您通过“哈佛女孩”的形象燃起了中国家长的希望之火,让您的早期教育理论周晓天下 。可是,这一切似乎被一个至今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青岛女孩”改变了—她使得“哈佛女孩”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不少“向哈佛女孩说不”的声音也随之出现 。
刘卫华:很多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
“一个5岁青岛小女孩的妈妈,是《哈佛女孩》的忠实读者和身体力行者,成天手捧名著追着孩子强迫她听,逼得她大声抗议:我不当哈佛女孩……” 。
可实际上,在《哈佛女孩》一书里,根本没有“追着孩子念名著”的情景 。不论是书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强调“激发兴趣,循循善诱”,从不用“逼”的办法对待孩子,所以婷儿识字前才会缠着大人念书给她听 。
“青岛小女孩”的例子连“生搬硬套”都谈不上,更何谈“身体力行”?可有的文章却武断地把这说成是“标准的刘亦婷模式” 。这种歪曲事实的说法,不仅导致了人们对《哈佛女孩》的误解,更重要的是导致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疑虑,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我们明白,号召对“哈佛女孩说不”的人本意是想维护孩子天性自由发展的权利,可惜他们没有注意到,人类对自身成长规律的研究早已实现了重大突破,前沿科学家们的研究课题早已不是早期教育起不起作用,而是为什么起作用、如何起作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放任自流式的“自由发展”,也日益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
王少卿:放任自流确实有点“成风”了 。在“哈佛女孩”之后,社会上出现了如“千万不要管孩子”、“我平庸、我快乐”等不少反素质教育、反家庭教育的呼声 。
刘卫华:不管是不可能的 。从实际效果看,“自由发展”的结果总是“少数孩子发展优秀、多数孩子发展平平” 。因为人的天性中同时并存着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妨碍发展的消极因素 。比如“喜新厌旧”,其优点是好奇、爱尝试,其缺点是浅尝辄止,在放任自流的模式下,多数孩子的好奇心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水平,无法形成深入探索的能力,直接妨碍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
这些孩子的天性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只是没有适时得到足够的激励和引导,缺乏发展天赋潜能的外部条件 。这种任由孩子的天赋潜能自生自灭的做法,实质上是在剥夺大自然赋予婴幼儿的“最佳期发展权”,无意中扼杀了孩子天性中极宝贵的东西 。
王少卿:那么到底该怎么管呢?不少读者在读到这本书后,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刘亦婷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一个盆景 。什么时候需要剪枝,什么时候需要施肥,都由家长一手操持 。为她设计的一切也都是以通过各种考试为宗旨的 。在书中很少见到孩子素质的培养,比如说创造力,比如说孩子个性的培养等等 。
所以有人就说,你们在家庭教育中实行的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应试教育 。
刘卫华:我觉得这种看法太机械、太表面了 。持这种看法的人,主要是不明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