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猜数游戏

1987年的某一天 , 《金融时报》上出现了一则奇怪的竞猜广告 , 邀请银行家和商人参加一个数字竞猜比赛 , 参与者必须在0到100之间选择一个整数寄回去 。谁猜的数字最接近所有数字之和的平均数的三分之二 , 谁就是赢家 。如果猜中数字的人不止一个 , 那么就以随机抽签的方式选出唯一一个赢家 , 奖品是一套协和航空从伦敦到纽约头等舱的往返机票 , 价值超过一万美元 。
想象一下 , 如果你也参加了竞猜的话 , 你会怎么选择数字呢?根据传统经济学的观点 , 你会理性地选择一个数字 , 可是 , 怎么选才是理性的呢?
你显然不知道其他人会选择哪个数字 , 这样一来 , 想要理性也有点困难 。所以 , 你可能一开始会做一个大概的猜测:也许人们选择的数字在0到100整个范围之间随机变化 , 这样的话 , 平均数大约是50 , 所以33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 因为33接近50的三分之二 。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 , 那么其他人也会选择一个33左右的数字 , 所以平均数就不是50 , 而是33左右 , 那么33的三分之二就是22 。你可以把这个数字寄回去 , 或者按照这一思路再仔细想一想 。如果其他人又和你想的一样 , 那么平均数就是22了 , 所以最佳的猜测实际上在15左右 。
以此类推下去 , 你想得越多 , 数字就会变得越小 , 而真正的疑问也来了 , 你究竟该停在哪个数字上?继续按照这一逻辑推理 , 你会开始怀疑每个人都会选择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 甚至可能就是0 。而实际上 , 0这个数字也是一个符合数学逻辑的答案 , 因为0的三分之二还是0 , 每个人都选择0的话 , 那么每个人都猜对了 。
结果是 , 的确还有其他人选择了0 , 但是并不多 。这个奇怪的猜数游戏是由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设计的 , 当他把寄来的数字列成表格的时候 , 他发现 , 有少数一部分人真的选择了0 , 而很多人选的都是33和22–逻辑思维停在了第一步或第二步 。最后的统计结果 , 平均数是18 。
9 , 赢家选择的是13 。
泰勒设计这个猜数游戏主要是为了说明 , 理性的经济学家头脑中的人的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明显不符 。认为人们应该选择数字0的想法来自于经济学的传统理论 , 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博弈论”(gametheory) , 它讨论的是理性的人在竞争性的环境中 , 怎样能有最佳的行为表现 。
二十世纪50年代 , 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Nash)–近来电影《美丽心灵》(ABeautifulMind)故事主人公的原型–证明了 , 一个理性的人在得知其竞争对手也都是理性的情况下 , 很多时候他总是能找到一个“最佳”策略加以运用 。所以 , 在泰勒的猜数游戏中 , 最佳的策略就是选择0 。因为 , 如果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 , 那么他们都会选择同样的数字 , 而0是唯一一个等于平均数三分之二的数字 。
但问题是 , 理性的经济学家来参与这个竞猜的话 , 就一定会输 。事实上那么猜既不理性也不聪明 , 不过只是天真烂漫而已 , 尤其是他们把人的行为想得太简单了 。
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尽量让自己变得理性 , 但是他却无法控制其他人和他一样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