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妈硬爸|父母的哭穷式教育,正在毁掉孩子( 二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稀缺心态” , 长期处在稀缺状态下的人 , 慢慢被环境改变 , 越缺什么 , 越在乎什么 。
从小被灌输缺钱的观念 , 孩子很有可能会形成强烈的金钱崇拜 , 特别渴望赚钱 , 又特别不舍得花钱 , 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 。
父母对孩子哭穷 , 并不是在教育 , 而是在投毒 。
父母“哭穷”一时 , 孩子“心穷”一世

《奇葩说》辩手席瑞的一段童年经历 , 让人印象深刻 。
席瑞小时候和姥姥逛超市时 , 被一瓶橘子罐头吸引了 , 他没忍住摸了一下 , 姥姥犹豫之后还是买给了他 。
但是在回去的路上 , 姥姥对他说:“这个罐头抵得上我们一顿饭的钱了 。 ”
席瑞说 , 那一刻心里就埋下了“亏欠感”的恐惧:原来我是不应该要那个罐头的 。
直到今天 , 他还清楚地记得罐头的价格是7块9 , 他说那是“这辈子最苦的罐头” 。
席瑞从小到大 , 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家里没钱 , 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 ”
他在节目中说 , 也许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 可以改变不富裕 。 可是我没办法改变 , 对于窘迫的恐惧 。
现在的他 , 每次到了消费场所 , 还是会感觉害怕 , 甚至只要病的不严重 , 就不敢去医院 。 别人对他好 , 他第一反应不是欣慰 , 而是觉得 , 我不配 。
《为何贫困是一种疾病》里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是“穷人” , 那么他一生都会是“穷人” 。
物质上的贫穷可能是一时的 , 但精神上的贫穷则是一辈子的 。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家里“穷” ,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穷人思维 , 孩子一旦陷入贫穷思维 , 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 , 心理上依然是潜在的穷人 。
父母习惯性哭穷 , 无异于给孩子套上一个“心穷”的枷锁 , 用尽一生也难以逃脱 。
最好的方式:坦诚相告 , 大方谈钱

想要让孩子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 应该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 最好的方法不是对孩子“哭穷” , 而是跟孩子平等沟通 , 坦诚相待 , 大方谈钱 。
如果真的穷 , 即使你不说 , 孩子也会通过日常生活自己感受到 。
你可以如实告知 , 不夸大其词 , 也不频繁强调 , 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难处 , 懂得现实世界的残酷 。
但不能靠“哭穷”去强调父母的牺牲 ,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和负罪感 。
如果家里不穷 , 也大可不必故意骗孩子 , 可以正向引导 , 告诉他现在的财富是父母辛苦打拼得来 , 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努力创造的 。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举过一个例子 。
孩子想要玩具 , 妈妈说:我也想要这个玩具 , 但家里的开支是有计划的 , 这星期要买菜 , 交水电费 , 没有多余的钱买玩具了 。
很多家长可能还会向年幼的孩子发泄生活的不易 , 但这位妈妈继续说:
这样吧 , 我加班多攒钱 , 你也可以帮忙家务 , 减轻我的负担 , 咱们一起努力买这个玩具 , 好吗?
我们与其“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家里没钱 , 不如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展示“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
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情况 , 诚实面对是亲子沟通的前提 。
告诉孩子:现在没有 , 不代表以后没有 , 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
教育孩子:没有的时候不自卑不恐惧 , 拥有的时候也不自负不挥霍 。
黄磊曾经被问到“孩子要怎么养”时这样回答:
“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 , 别铺张浪费 。
我们家没有富养也没有穷养 , 该吃饭就让她吃饱 , 该上学就上学 , 也没有刻意过于严厉 , 也不会去纵容 , 用爱去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