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佝偻病不是缺钙而是缺维生素D



婴儿佝偻病不是缺钙而是缺维生素D

文章插图
  佝偻病,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 。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
  佝偻病早期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 。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 。
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 。
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 。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
  那么孩子怎样预防佝偻病呢?育儿专家提醒孩子多补充维生素D是预防佝偻病的最佳方法 。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三面:
  1.母-胎转运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尤其孕28周之后,胎儿体内25-(OH)D3的贮存可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因此,早产儿这一部分的贮备较少 。
  2.自身合成皮肤中的7-脱氢胆骨化醇(7-DHC),是维生素D生物合成的前体,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波长290~320nm),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皮肤经日光照射产生维生素D3的量与日照时间、肤色、波长、暴露皮肤的面积密切相关 。
  3.食物来源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很少,母乳含维生素D少,谷物、蔬菜、水果不含维生素D,肉和鱼类含量很少 。配方奶粉和米粉在加工时强化维生素D,婴幼儿可从这些食物中获得维生素D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可预防的疾病,如果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预防发病 。因此,现认为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I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
  1.母乳喂养或者部分母乳喂养足月婴儿,应在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日;均补充至2岁 。如果生长速度快,即便夏季阳光充足时,也不宜减量或停用维生素D 。
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乳类摄入不足和营养欠佳时可适当补充微量营养素和钙剂 。
  2.非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奶量摄入小于1000ml的儿童,应当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
  3.青少年摄入量达不到维生素D400IU/日者,如奶制品摄入不足、鸡蛋或者强化维生素D食物少,应当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日 。
  儿科专家崔玉涛说,大家一定要记住"佝偻病"的全程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是"缺钙性佝偻病"!婴儿其实并不缺钙,母乳、配方粉能满足正常婴幼儿生长所需的钙 。但是纯母乳喂养儿应每天接受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不要总谈论补钙 。钙补多了,除了产品可能带来的问题,还可能出现便秘、肾结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