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的十字路口( 二 )


1986年在美国的威压下 , 《日美半导体协议》签署 。日本被迫开放半导体市场 , 对市场份额也做了硬性划分 , 在美日以外市场 , 日本存储器价格不得低于美国 。
在后来 , 载入历史的《广场协议》签定 , 美国政府试图利用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升值 , 减少他们的出口量 , 缓解本国贸易赤字 。
上述一项项霸王条款立下来 , 把日本半导体产业掐个半死 , 日本芯片市场从1986年的40%份额到如今10%左右 , 特别80年代让美国科技企业陷入噩梦的存储器业务 , 眼下只有8%的市场份额 。富士通、东芝、NEC这些日本鼎鼎有名的半导体企业 , 如同枯萎的樱花 , 逐渐凋零在富士山凛冽的秋风中 。
解决掉日本之后 , 美国政府仿效日本组织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合作研究的经验 , 由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和美国半导体协会(SIA)共同牵头成立了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研究联合体”(简称SEMATECH) 。
SEMATECH具有特殊的意义 , 这是因为他是美国半导体制造公司与政府合作的产物 , 打破了美国政府一向强调不干预企业的原则 。
该项协会自1987年启动 , 运行到1995年时 , SEMATECH帮助美国半导体企业重新夺回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
美国70多年的产业发展史 , 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扶持与帮助 。如今的中国 , 国家政府也在大力利用政策和投入巨资 , 试图迎头补回失去的差距 , 来到一个十字路口 。
中国造芯
在中国和美国毛衣摩擦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 ,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曾在媒体上发言 , 他借用日本《广场协议》后的日本市场 , 向中国发来了他作为过来人的“警示” 。
如今 , 美国挥舞着关税的大棒 , 那种夹杂着30多年前对日身上的戏码 , 始终让人感觉那么熟悉 。
其实中国半导体技术起步并不晚 。即便在经济最困难的六七十年代 , 中国军工半导体技术也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队 , 但商业民用领域均是一片空白 , 背后隐藏的问题始终是国家自身产业资本的薄弱 , 对集成电路的总投资还不及国际上一个大公司一年的投资 。
中国半导体奠基人之一王守武在1978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科教工作者座谈会就直言 , “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 , 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 , 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ー 。”
中国造芯的前三十年 , 独立自主的探索 , 真正的卡点是那个时代不能够给予持续造血的能力 。
后三十年 , 运动式的集中攻关 , 背后不考虑成本和良率体制做法与中国产业化和民用化格格不入 。
在80年代 , 国务院不惜动用财政赤字 , 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半导体“三大战役”: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和1995年的“909工程” 。以试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发展道路为主 。
受制于意识形态诞生出来的“巴黎统筹委员会” , (美欧日等国家严格限制向东方阵营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科技产品 , 苏联和中国是最重要的封锁目标) , 以及苏联解体后的“瓦森纳协议”(1996年 , 美国等33个国家签署的替代协议) , 对武器及高科技产品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 , 中国依然是被管制国家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