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2-3岁小小班教研组”的建立是随着上海学前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因为随着教育对象的低龄化,我们的教养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
纵观两年来我区小小班保教实际状况,存在着两个不平衡,即由于各园原有基础、条件、水平等不同,造成软件、硬件上的两个不平衡 。
教育者首先应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在这块新的研究领域里,我区教师存在“两缺”——缺乏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经验 。
一些面上教师一开始接手小小班工作,感到无从入手 。她们面对新的、陌生的教养对象,存在着工作上的盲从、困惑,他们的困惑有:
◆0-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式与幼班有何不同?
◆这一阶段孩子有哪些特殊的心理、情感需求?
◆0-3岁的婴幼儿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在0-3岁婴幼儿教养中需要教师更加细微的观察,那么应该观察些什么?
◆如何进行有价值的观察与记录?
◆教师应如何实施有差异的个别化教养活动?
……
如何帮助教师解答这些困惑,光从理性到理性的学习是不够的,“解惑”必将理性的学习与实践的体验紧密结合 。也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一年龄班教养活动的研究 。于是,我们采用了“研训一体化”的教研模式 。
何谓“研训一体化”?即边培训边研究,在培训中研究,研究中培训 。就是将研究和培训整合在一起 。整合的形式大致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 研 ”与“ 训 ”同步进行,即组织部分(中心组)教师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研究活动同时达到培训目的;一类是“研”与“训”异步进行,既可以是开学初先培训然后进行专题研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培训与研究交错进行、及时转化 。所谓的“转化”,就是把研究的“鲜活”的经验、成果及时转化为培训的内容,然后在培训的过程中推广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研究内容(成果) 。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培训——首先组建、形成托班教研组,在定期活动中,组织教师学习《0-3岁教养方案》,向小小班老师推荐有关0-3岁的书籍、文章(孟昭兰的《婴幼儿心理学》、托幼杂志等),还及时学习、吸纳上海市0-3岁中心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托班作息时间安排、托班教养计划样式、托托班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等),我们在学习中积极运用、推广市研究成果,努力站在“前人”成功经验的肩膀上,以减少研究的无效性,保持研究的时代性、先进性 。
我们的培训方式是以“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即开学初先培训,将已经形成的托班教养策略、有效做法介绍给一些刚跨入托班教养“门槛”的老师,另外,每次活动中,充分发挥我参加市中心组活动的优势,资源整合,及时将外出观摩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利用照片回放、案例推荐与分析的方式传递给中心组教师,使第一线教师准确、及时把握最近、最新的研究信息与动态 。
研究——指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第一线教师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惑,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专题研究,近二年来,我们进行过的研究专题有
12
创设托班孩子喜欢的区域环境
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各施其职形成合力
《小小班区域活动研究》、《小小班教养案例有效性研究》、《小小班教养环境的创设》、《区域活动中婴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分析》、《小小班集体活动研究》……研究中,我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现场观摩片段进行回放,然后集体进行“诊断”剖析 。这样的研究既解决了教师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又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
- 幼儿园托班语言游戏:哎呦!哎呦!拔萝卜
- 幼儿园托班美术沙画——可爱的小蜗牛
- 幼儿园托班教案《过新年》
-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爱喝水的小树》
- 幼儿园托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哟》
-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圆圆圆》
- 幼儿园托班科学活动《三只蝴蝶》
- 幼儿园托班科学活动《香香的青菜哪里来》
-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叶子去哪了》
- 幼儿园托班音乐活动《小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