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的六种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三 )


一是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
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
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闻一多认为,端午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和中国人民同样古老 。端午本是水乡泽国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娱节目,投粽于水当然是献给图腾神的祭品,乡民断发文身以显示自己龙之子的身份 。
可见,端午起源于上古人类与严酷的大自然的搏斗,以求生存、争自由的途程中 。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
百越族的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
直至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五)先秦的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五毒是指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五种毒物是民间盛传的害虫 。
据《礼记》记载,端午节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
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此日生的孩子,将不利其父母 。
东晋大将王镇恶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王镇恶字景略,是东晋时的名将 。北海剧人,即今山东昌人 。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 。王镇恶好读兵书,长于谋略,为东晋录尚书事、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 。曾任振武将军和龙骧将军,随刘裕袭南征北,立下显赫的战功,为击败后秦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号征虏将军 。418年,因内部不合,被中兵参军沈田子所杀 。
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 。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的现象 。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为了避“端五”的忌讳,称之为“端午节” 。
(六)勾践操练水军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 。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
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 。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 。
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节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并被不断传承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