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婚姻的男男女女( 二 )


在一次有4786人参加的网络调查中,13.9%的人想起结婚生子就害怕;23.1%的人有轻度婚姻恐惧症,害怕爱情会变质;14%的根本不会考虑结婚 。
一对爱侣牵手漫步于夕阳下的海滩;两位令人艳羡的才子佳人在自家庄园的草坪上拥吻;触礁的泰坦尼克号生死离别的Rose和Jake——电影、小说还有浪漫故事,塑造了我们脑海中美满婚姻的图景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相比之下,庸常琐碎的日子,柴米油盐里的岁月,怎么看怎么让人心烦 。
的确,完美的生活永远只在电影里,很多人明白这一点,却无法接受包括爱情在内的生活本身所存在的缺憾 。看完电影之后,你得应对工作、付账单、解决和爱人的争执——这些,相比于理想的婚姻生活,总显得百无聊赖而且无可奈何 。
所谓的不完美都在对比之中产生 。恐惧婚姻的人,多半是完美主义者,为根本不存在的梦中爱人而“消得人憔悴” 。
婚姻专家给予完美主义者这样的劝告:如果希望拥有一种美满的婚姻,请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
一般来说,你的爱人不会像电影明星那么酷,既不是风月俏佳人也不是百万富翁 。正如婚姻之外有各种义务一样,现实的婚姻关系包含两人的不同观点、不同品味 。不完美,并不意味着你的婚姻出现了什么问题 。相反,如果你能够认可这些差异,它们将会丰富你的婚姻生活 。
对于那些要求完美的人而言,如果不放弃苛责,他们将永远对婚姻怀有恐惧,或者在困难重重的两性关系中焦头烂额 。
实际上,我们原本并不知道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 。
一方面,外界为我们塑造了家庭生活的典范,给了我们关于婚姻生活的遐想;另一方面,曾经的经历,尤其是那些来自家庭的不愉快经历,又使我们置身于不幸与恐惧的阴影之中,害怕在婚姻中受伤 。
心理学者在对爱情与婚姻的研究中,提出了爱情的依恋理论 。该理论认为,孩子与自己主要的看护人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与他成年后的爱情模式之间具有直接关系 。婴儿从一出生就有一种内在的情感依恋需求,因为这种需求可以增加他们活下来的可能性,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看护和照料 。这种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将影响他们从青春期到成人后的情感发育 。
婴儿感到自己随时可以得到照料,可以依赖主要看护人的程度越高,他在成年后与其他人交往就越自信 。相反,如果依恋对象不可靠,对他们的需求没有反应,其负面结果将在他们成年后面对爱情关系时得到体现 。孩童时期建立起来的预期会持续下来,对一个人一生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见《爱情为什么不能长久》一书) 。
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依恋模式——虽然很多人并不完全符合某一种或某几种模式,它们之间有很多地方相互重合 。
具有安全感依恋模式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持肯定看法,对自己和伴侣亲密无间的感情和相互依赖关系感到得心应手,一切顺遂;
具有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往往不愿意跟人过分亲密,也很难完全相信自己的伴侣;
具有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人则希望尽可能缩短自己与伴侣的距离,动辄担心失去对方的爱 。
显而易见,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最容易对婚姻有恐惧感 。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反应,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的不幸遭遇 。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好,家庭经常出现一些矛盾,甚至是暴力,都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很深的“婚姻是不愉快的”印象 。这些印象,成为他们成年之后恐惧婚姻的根源 。
另外,曾经有的失败的情感经历,也会打击一个人对婚姻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