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为何定在七月七 七月七是什么节日


乞巧节为何定在七月七 七月七是什么节日

文章插图
处暑后两天,三伏天便告结束
古人判断一年中暑气何时终结,主要是基于两个时间点:一是处暑,二是末伏结束的时间 。如果这两个时间点都已过,就可以确定暑气真的要终止了 。
今年的三伏天,初伏始于7月16日,末伏终于8月24日,共40天,至8月25日出伏 。也就是说,处暑后两天,三伏天便告结束 。因此可以确定,凉爽的天气即将到来,家里的空调,也可以歇歇了 。
巧合的是,今年出伏当日,正是七月初七,如果时光倒流至唐宋时期,这几天家家户户正忙着迎接七夕节 。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 。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 。”
【乞巧节为何定在七月七 七月七是什么节日】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已流传了2000多年 。自汉代开始,七夕便成为一个节日,且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又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姐节”等 。
“七”与女性有着深刻的联系
七夕之“七”,与织女星确有关系 。而数字上的“七”和“七七”与少女和女性也有深刻的联系 。
《诗经·小雅·大东》有诗句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意思是:“织女星座三只角,一天七次移位忙 。虽然来回移动忙,不能织出好花样 。”织女星共有三星,每个时辰移动一次位置,从早到晚即卯时到酉时就移动七次,因此称为“七襄”,故织女星确与七数有关 。
在《周易》象数中,七为兑卦,为西方、秋天、少女的象征 。七月入秋,七月初七为重七之日,如将此日定为人间少女向织女乞巧的节日,是顺理成章之事 。
此外,古代素来有“女七男八”之说 。所谓“女七男八”,是指女子每隔7年,男子每隔8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变化 。《黄帝内经》说:“女不过尽七七 。”故“七七”与女性密切相关,这个数字是人类生殖繁衍的象征,故以“七七”为女性的节日,也是顺理成章 。
而七夕习俗中的少女乞巧、儿童穿新装、卖“磨喝乐”(泥塑儿童像)等,正是古代“七七”理念和生殖崇拜的反映 。
这三种说法,都有点牵强
那么,为何向织女乞巧这件事要在七月七日做呢?因最早记载七夕习俗的《西京杂记》《四民月令》等文献都没有解释原因,后人便纷纷猜测,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
说法一: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而牵牛星是“七曜”运行的起始点 。《汉书·天文志》说:“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而七夕是月逢七、日逢七,为日、月在数字上相会之日,于是便将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也定在七夕 。
点评:此说过于空泛,并不能解释为何古人将七夕视为“女儿节” 。
说法二: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些“重日”列为吉庆日,认为这些日子是“天地交泰”“天人相通”之日 。因“七”与“妻”谐音,且又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于是“七七”便成为与女性相关的节日 。
点评:此说也不成立,七夕节的主要参与者是未婚少女,而非已为人妻者,用谐音去解释“七七”纯属肤浅之见 。
说法三:在《天仙配》中,女主角是“七仙女” 。而“七仙女”在古代天文学上是指女宿扶筐七星 。《宋史·天文志》说:“扶筐七星,盛桑之器,主劝蚕也 。”虽然织女星与女宿扶筐七星并非同一星宿,但对于凡人来说,同样与桑蚕纺织有关,两者是可以混同的 。正是因为掌管桑蚕纺织的女宿的星数为七,所以人们将七夕节视为女性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