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防疫如何更科学有效

【灾后防疫如何更科学有效】
全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教授灾后防疫如何更科学有效 当务之急除“三害” 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居住条件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 , 灾后居民和救灾官兵通常会住在简易的帐篷中 , 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拥挤 。从而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击 , 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可能会增加 , 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 , 有利于通过一些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 , 如肝炎、红眼病等 。
一、蝇害 。地震过后 , 因为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 , 还有大量的事物及其他有机物质 , 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 , 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 , 为蝇类提供了易孳生的条件 。大量的成蝇对灾区居民构成严重威胁 。
二、蚊害 。灾后 , 在传播疾病的吸血节肢动物中 , 蚊类是最主要的 , 与灾害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由此引发的疟疾、乙型脑炎对灾区居民的威胁最为严重 。
三、鼠害 。房屋倒塌 , 山崩地裂过后 , 鼠的密度短期内可增加数倍 。家野鼠混居机会大增 , 种群中灵敏、健壮的成年和亚成年鼠比例上升 , 导致病原携带率上升 。由于鼠类来自四方 , 家野混杂 , 食物缺乏引起活动性增强等 , 都增加了鼠间病原体的交换 。
为了控制疾病的发生 , 必须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 , 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 , 采用多种措施 , 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卫生监督和防病人员要经常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 深入了解近期气候特点、蚊蝇等医学昆虫消长情况 , 群众卫生状况和灾区以及附近地区流行病情况等 , 并进行综合分析 , 对灾区近期可能出现的对人体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预测 , 提出防控对策 。
科学消杀灭 , 免做“无用功” 为确保防疫取得实效 , 必须实现科学防疫 。
要分类消杀 。
1.对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物表面 , 人工作业确实较为困难 , 可以采用飞机喷药杀灭 , 但必须在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下进行 。受气象、地面建筑物及植被等条件限制 , 室内、倒塌建筑物的空隙以及地下道等处 , 仍然必须依靠人工地面喷洒 。
2.对面积较大的居民点、坍塌的建筑物、厕所、粪堆、污水坑、垃圾堆以及挖掘、掩埋尸体的现场等 , 可采用车载喷雾机进行喷洒 。3.对分散的居民点室内和面积较小喷雾机不能到达的地方 , 可用喷雾器进行喷洒 。4.对室内、地窖、地下道等空气流动较慢的地方和喷雾器喷洒不到的地方 , 也可用敌敌畏、敌百虫等烟熏剂进行熏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