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研究人的什么 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研究人的什么 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实现自我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必然地与“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 。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力 。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因此,他们反对传统的“无意义学习”,倡导“有意义学习”,并进一步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原则和条件 。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两大类 。所谓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累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 。在罗杰斯看来,“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 。所谓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例如,当一个刚学义的小孩的手碰到取暖器时,他就学会了“簧”这个词的意义,他同时也学会了以后对所有类似的取暖器都要当心 。他会以一种不会马上就进忘的,有意义的和投入的方式保留所学到的内容,又如,如果一个五岁小孩迁居到另一个国家,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的玩耍,完全不进行任何语言教学,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以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在学习,所以学习速度极快 。俏若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师有意义的材料,那么学习速度将会极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为什么让儿童自己去学习时,速度很快且不易遗忘,并具有高度的实际意义,而当用一种只涉及理智的方式“教”他们时,情况就糟了呢?关键在于后者不涉及个人意义,只是与学习者的某个部分(如大脑)有关,与完整的人无关,因而学习者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 。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区别 。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学习中对个人潜能的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培养;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批评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儿童的身心劈开来了:儿意的心到了学校,躯体和四肢也跟着进来了,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 。在他看来,我们不仅完全可以使整个儿童(情感和理智)都进人学校,还可以借此增进学习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价值、有效果和有益处的技能与概念是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的,并且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等方面都会参与学习之中 。它反对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无意义学习”,而特别强调学习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意义,注重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等因素,主张进行与学生个人密切相关的有意义学习 。换言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是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指出:“有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即成了能够充分利用我们自己所有阳刚和阴柔方面的能力来学习的人 。”罗杰斯认为,人本来就有学习的自然潜能,教师必须利用学习先天的内照力,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应该通迫学生去学习那些对他们缺少意义的学习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个人的意义,那么,他们就会“愿意学习,想得到发展,寻求发现,希望独立,要求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