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妈妈不利孩子成长


孩子有很多法宝,可以让父母的“闹钟”无时无刻地响着,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需费心掌握时间,不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相关关键字:幼儿心理行为习惯
给孩子适度关注,停止做“闹钟”妈妈
“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老是得跟在他屁股后面催着、喊着,他才懒洋洋地行动起来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这种感觉?因为从早上开始到夜晚结束,从孩子起床、吃饭、上学,到做功课、洗澡、睡觉等,无一不是需要你不断地催促提醒,甚至要生气吼叫才能完成 。难怪你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下 。不过遗憾的是,孩子做事情依然拖拖拉拉、慢慢吞吞,有时还对你的催促来个装聋作哑,充耳不闻 。
其实,你的这类处境并不特殊,因为这是许多妈妈的困扰,只是妈妈们并不知道自己成了“闹钟”妈妈,她们给了孩子过多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反而促成了孩子这种无法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点击注册,浏览更多精彩资讯
【“闹钟”妈妈不利孩子成长】 孩子有很多法宝,可以让父母的“闹钟”无时无刻地响着,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需费心掌握时间,不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也许他的内心清楚明白,或许不是那么清楚明白,无论如何,他都可以获得父母的注意力,得到父母的关心 。遗憾的是,父母并不了解孩子这种行为的目的,反而以为是孩子的生理问题,如赖床是因为睡眠不足或看电视太晚;或怀疑孩子天生如此,如反应慢、个性懒散等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孩子拖拉的原因,也不能成为父母纵容孩子的理由 。
为人父母,能不能停止做“闹钟”,能不能拒绝再给孩子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通常,父母想察觉孩子的行为目的,先得检视一下自己的内在感受 。以孩子用不当的行为想获得注意力为例,父母内在的感觉往往是困惑、麻烦、讨厌等,常用的语言表达是“烦死了”之类的词句 。然而,在未察觉清楚之前,父母仍旧 会闹钟似的催着,一次又一次,结果使孩子误以为自己这类行为是获得父母注意力的有力武器,久而久之,不好的行为习惯便养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