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热痉挛”的应对方法


“热痉挛”看到这个词 , 我想很多的家长可能比较陌生 ,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热痉挛” , 帮助大家了解一下 。
下面先来说一下何谓热痉挛?
热痉挛 , 也称“热性痉挛”、“发烧性抽搐” 。热痉挛的“热” , 指的是“发烧” , 但是严格来讲 , 应该是指体温急遽变化 , 因此热痉挛指的是 , 伴随体温急遽变化的抽搐 。
台湾小儿神经医学会秘书长暨台北马偕小儿神经科主任何启生表示 ,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 , 脑神经的功能仍不是狠稳定 , 会随着体温的急遽升高而引发抽搐的现象 。所谓热痉挛 , 是指幼儿在急性体温升高至某程度而并发的痉挛 。根据统计 , 热痉挛的罹患率狠高 , 每一千个五岁以下的儿童有过热痉挛一次以上经验者 , 约有19~36人 , 一般则约为百分之叁左右 , 可说是小儿神经门诊中最常遇到的状况 。
上呼吸道感染最易引起热痉挛
前文提到 , 热痉挛是因为体温不正常变化(发烧)而引起 。何启生主任表示 , 根据临床观察 , 多数的患者是因为先感染了某种疾病 , 在发烧之余 , 又引起热痉挛 。其中 , 比例最高是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扁桃腺炎) , 其次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 , 再来则是轮状病毒肠炎、赤痢、尿路感染等 。
热痉挛家族遗传倾向大
虽然引起热痉挛的原因主要来自感染发烧 , 但是诱发原因和“家族遗传”也有狠大关系!“约有一半的病童 , 其家族中的亲戚有相同的病史 。譬如表哥、表妹或叔叔、阿姨也曾有这样的状况 。”何启生主任说 。
热痉挛的好发年龄的分布主要为6个月~5岁间 , 最易罹患的时期为6个月~36个月之间 , 最高峰为周岁左右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小儿科兼任医师苏慧琴则表示 , 因为发烧会导致神经细胞的兴奋提高 , 特别是叁岁以下的小孩 , 脑部发育尚未成熟稳定 , 对抗抽搐的抑制机转尚未发达 , 所以在体温急遽升高时狠容易发生抽搐 。
热痉挛发作时的症状
抽搐
当幼儿抽搐时 , 通常有以下表现:呈对称性发作 , 譬如会两脚同时抽搐或两手一起抽搐、突然失去知觉、没反应、目光呆滞或眼睛往上吊、嘴唇变黑、牙关紧闭、手脚会抽动、僵直、或是突然全身松软无力 。抽搐的时间 , 可从数十秒到十几分钟 , 大部分在十分钟以内就会停止 。发作过后 , 宝宝会因太累而熟睡一阵子(约半小时至数小时) , 然后会再醒来 , 此时意识状况及活动力都应回复正常 。
发烧
【宝宝“热痉挛”的应对方法】 专家表示 , 幼儿发烧至少在38度以上 , 常见在39度~40度 。热痉挛不一定发生在发烧后 , 有时候发生在发烧后的24小时内 , 有时则是幼儿发生抽搐后 , 才开始发烧 。抽搐常在高烧急遽上升(体温急速变化)时出现 , 但也可能会在退烧时出现 , 家长千万不能大意 。综上所述 , 大家应该对“热痉挛”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宝宝如果“热痉挛”了你应该不会手忙脚乱了 , 通过上面的方法选择最适合的办法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