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幼儿肢体平衡的小游戏( 二 )


平衡的定义
“平衡”是脑部对身体所接触感觉讯息的调节、处理、组织的外在表现之一,而由身体所接触的感觉讯息可分成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觉、触觉、嗅觉等 。脑部对这些讯息处理的能力,是随着发展自然而成的,所以感觉讯息处理不佳的孩子,多半会出现平衡差的情形,其中又以前庭觉和本体觉对平衡的影响最大 。
振兴复健医学中心职能治疗师李依龄表示,前庭觉可让人知道自己正处于何地,身体动作与重力会刺激位于内耳“前庭”的特殊接受器,然后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处理,接着协助产生肌肉张力,让孩子能平顺、有效率地做出动作 。前庭系统无法正常运作的孩子,无法根据情况来调节、区别、协调与组织平衡与动作的感觉 。
而“本体觉”就是“姿势感觉”,传递肌肉是在伸展还是收缩,以及关节是弯曲或伸直的讯息,能提高身体知觉和促进动作计划能力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活动中平衡的表现,若无法维持有效的注意力,会导致活动中出现莽撞、粗心或是反应较慢的情形 。
肢体平衡是先天or后天?
台北仁爱医院职能治疗师谢佳芝表示,有脑性麻痹、唐氏症、遗传性疾病的孩子,因发展较为迟缓,容易影响肢体平衡 。而有很大部分的自闭症、过动儿、爱斯博格症或有学习障碍的小孩,也会伴随肢体平衡的问题,这与小脑结构有关 。这些孩子在动作上没有问题,但流畅度就没有那么好 。此外,不只先天性疾病会影响孩子的肢体平衡,现代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剥夺了他接受环境刺激的机会,也会限制孩子的肢体发展,家长须特别注意 。
肢体平衡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各年龄层不同的活动,都有赖良好的平衡能力,来维持有效率的肢体运用 。李依龄表示,以1岁前的幼儿为例,虽然还不会走路,但能够在地上趴得稳、坐得好,有效接收身体各部位传来的讯息,这都是为将来走路、跳跃、跑步、奠定良好的动作基础 。不仅如此,拥有平衡能力可以保护孩子在突发事件中(如:走在不稳的地面、被人不小心碰撞)免于跌倒受伤 。
4岁前幼儿的肢体发展
0→6个月
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主要是在发展抬头动作,且开始学会翻身 。当宝宝躺在床上时,会左右转头、在趴姿下会撑手抬头、抱起来时头不会往后掉、双手可以在身体中线玩玩具,且玩具能在左右手上换来换去 。
6→12个月
可以自己在地上坐着玩玩具,再大一点的宝宝能自己坐在小板凳上 。
6至7个月的宝宝开始学爬,可以探索的环境范围也更为宽阔 。谢佳芝表示,6个月的宝宝已会翻身(可从趴着变仰躺及仰躺变趴着),也能自己坐稳数分钟,不会摇晃或跌倒 。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会扶着家具由坐到站起,甚至开始尝试放手自己站立,并想试着走路,还可以用对掌动作拿桌子的小积木 。
12→18个月
一岁以后的幼儿,可以自己放手走路的距离越来越长,且能依照环境转弯、倒退,绕过障碍物 。此外,幼儿已有能力一手牵着大人的手,另一手扶着墙壁,以两步一阶的方式上楼梯;下楼梯时会采屁股先下的姿势爬下去;会翻厚书(或洗澡书);可将桌子两块小积木堆叠成塔;看到桌子的纸笔,就知道可以拿起来涂鸦 。
18→24个月
一岁半左右的幼儿,能不扶东西自己由坐或躺的姿势站起来,走路动作很稳,且在少许支撑下,能蹲下或弯腰捡起地上的东西,再恢复原站姿 。李依龄表示,这阶段的小孩,开始可以用牵的姿势下楼梯,且会做出蹲的姿势来玩玩具,在他人的鼓励下,能从阶梯的最后一阶跳到地面上 。此外,两岁前的孩子可以完成圆形、方形、三角形几何板的配对;可以模仿画出像直线和圆形的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