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关心你



镜头一:儿子吃“麻辣烫”,母亲喝汤
年前,采访人员在某商场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7岁左右的小男孩和母亲一起逛街,那时已近中午时分,当路过美食广场时,小男孩不肯走,要到里面吃东西,母亲对儿子说:“回家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可是小男孩不答应,又哭又闹,母亲只好领着小男孩去了美食广场 。
当采访人员在美食广场坐定后,发现邻桌就是刚才在门口见到的那对母子:母子俩对面坐着,儿子头也不抬地吃着面前一碗热腾腾的“麻辣烫”,而母亲面前什么都没有,手里拿着一个用塑料袋包裹着的馒头,母亲一口一口地咽下馒头,实在咽不下去就拿着一个塑料勺,欠起身子在儿子碗里舀起一勺汤 。小男孩自顾自地吃着,母亲的小勺丝毫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
这时,采访人员仔细打量这位母亲,她穿着的红色羽绒服已经褪了色,右边袖子的胳膊肘处还打着一个补丁……
点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母亲宁可干咽馒头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这种无私的爱孩子已习惯 。因为习惯“接受”母亲无条件的给予,他会形成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就是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他对母亲在一旁啃干馒头难以下咽视而不见,那是必然的 。这情景令人酸楚,也让人深思:
一些从困难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难,甚至出手阔绰,原来竟是父母“惯”出来的 。
镜头二:奶奶吃力地站着,孙子心安理得坐着
大年初八下午4点半分左右,采访人员乘坐的公交车行驶至皇寺广场一站时,一对祖孙挤上了车,奶奶大约有70 来岁,头发花白,她走在前面,双手都拎着方便袋等物品,小孙子与奶奶齐肩高,两手轻松跟在身后 。
一上车,一位乘客马上给老太太让座,奶奶快步向前,马上用塑料袋把座位占上,然后转过身招呼孙子:“快过来,这里有座位 。”戴着厚厚眼镜的孙子不慌不忙走过去,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 。
奶奶把塑料袋在左右手间倒换,显然老人的胳膊已经有些酸了,但是她并没有把物品递给坐着的孙子 。车行了一站又一站,老奶奶左手提着方便袋,右手扶着把手一直站着 。孙子却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车窗外,对奶奶不理不睬 。
点评:家长对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但与之形成极大落差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关爱,却不理会家长的付出,更不懂得珍惜 。
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太任性、不知道体贴父母”,个中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 。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美德,不仅仅要靠老师教导,也需要父母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 。当渴望孩子的体贴时,父母不妨对孩子直说:“孩子,我也需要你的关心 。”
镜头三:“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
大年初三,采访人员到亲戚家串门,给舅舅家3岁的小弟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
小弟一听这么一大包吃的都给他,立刻抢过来抱在怀里,据为己有,并从袋子中挑出一袋他喜欢的“曲奇”饼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
亲戚们都来逗他:“宝宝,给大姨吃点好不好?”“咱俩最铁了,给你小叔一块!”任凭大家怎么说,小弟都紧抱着塑料袋不放!
他爸爸

12
俄罗斯:敬老教育从小开始
管教与虐待的分界线

【教会孩子关心你】

走过来说:“儿子,有什么好吃的?让爸爸尝一尝 。”没想到,他使劲按住饼干盒,嘟囔着:“不给,不给,谁都不给!”“小东西,别这么自私,给一块 。”他爸爸故意从盒中抢了一块曲奇咬了一口 。结果小弟大哭起来,非要爸爸把饼干吐出来不可 。他妈妈连忙跑过来哄着:“宝贝别哭了 。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