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在演讲中 , 提过自己遇到的一件趣事 。
有一回她刚上电梯 , 看到一个小男孩骑在爸爸脖子上 , 进门就对她喊:
奶奶 , 你还没按去哪层呢!
她冲孩子笑笑说:谢谢你 , 奶奶知道了啊 。
李玫瑾教授说 , 从这一句话 , 就能知道这个小男孩不光是妈妈在带 , 家里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定有参与育儿 。
因为这个孩子话多而且不认生 , 这说明平时他身边一定有很多人 , 经常跟他说话 。 那些话多的孩子 , 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
李玫瑾: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文章图片
她还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 , 如果单位里或朋友家有3岁左右会说话的孩子 , 你走到孩子身边 , 跟孩子说:
你叫我阿姨(或叔叔) , 我给你好吃的 。
那些虽然拉着大人的手 , 有点害羞 , 但还是叫了阿姨的孩子 , 至少是两个亲人或更多亲人带大的 。
那些看看你 , 始终低着头 , 不怎么跟人打招呼的孩子 , 基本就是妈妈一个人主要在带的 。
这些孩子因为平时跟人对话就少 , 语言输入的不够 , 所以孩子表达不出来 。
李玫瑾: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文章图片
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 , 随着时间的增长 , 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 比如:
在认知能力方面——话多的孩子会比话少的孩子思维更活跃在性格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偏外向 , 话少的孩子偏内向在人际交往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朋友 , 话少的孩子相对慢热
所以李教授在演讲中提醒大家:孩子6岁之前 , 父母的唠叨是金 。
如果想让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 , 想让孩子能更好的跟别人交流沟通 , 就一定要父母双方都参与育儿 , 多跟孩子说话 。
李教授这个结论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 , 但的确能在不少孩子身上得到验证 。
在美国有学者也曾通过实验 , 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
研究人员曾耗时2年半 , 跟踪42个家庭 , 记录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 。
选取的样本都是13-36个月大的婴儿 , 有的孩子来自脑力劳动家庭(可以理解为中产) , 也有孩子来自工人阶级家庭(普通家庭) , 还有些孩子来自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贫困家庭) 。
录音结果显示: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 每小时平均能听到487句话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 每小时只能听到178句话
李玫瑾: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文章图片
这些孩子们3岁的时候 ,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能够掌握1116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的孩子 , 只掌握了525个单词 。
在孩子们到4岁之前 , 这些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 , 孩子们听到词汇量 , 竟然达到了3000万个英语单词的差距 。
而听到单词最多的孩子 , 智商为117 , 听到单词最少的孩子 , 智商为79 。
在孩子们10岁时 , 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回访 , 他们发现:
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
李玫瑾: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文章图片
科学家们推测 , 脑力劳动者家庭中 , 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 跟孩子交流更多 , 所以孩子词汇量高、话多 , 智商也会更高 。
而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中 , 父母疲于生计 , 对待孩子也更没有耐心 , 跟孩子交流更少 , 所以孩子词汇量更少 。
这个实验也从侧面证明了:
父母跟孩子说话的多少 , 影响了孩子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 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
聪明孩子是聊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