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特级教师:新高考语文越来越难?错!

精彩弹幕,尽在客户端
近年来,关于新高考改革的讨论很多,其中关于语文难度的问题颇受关注 。“语文教材越改越难,学生求放过”“高考语文题型出现调整,或淘汰15%考生”等话题,出现在网络平台 。
果真如此吗?网易教育专访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他长期从事高三教学教研工作,参加过十多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
网易教育:新高考地区,语文难度变大了吗?
王大绩:首先对新高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新高考不是针对语文一门学科而言的,它主要是对科目的配置,选考还是必考,各地不太一样,根据学科设置新的程序、新的方法,而叫它新高考 。
从语文来说,语文实际上是做一个统一的、统筹的改动,这个改动不是为了增加难度,而是针对以前进行了10年的全国课标卷,吸取它的长处,提高它的弱项 。凡事都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足,不断改变和提高 。
全国课标卷是2010年开始的,经过打磨已经相当完备,但是还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
第一个就是现代文阅读 。它进行了三次大的改动,但大家总觉得不太舒服,其实也包括我们对阅读的认识的变化,过去设置有必考题、选考题,选考里边就是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文学作品大多考小说,实用文章大多考传记,在实践时出现了偏差,因为选择小说的考生越来越少,选择传记的考生畸形增加,比例甚至高达1:9 。
考试中心为了改变这个偏颇,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增加实用材料的长度,实用文章基本比文学作品要长1/4,但是没用 。因为考生已经练熟了,上了考场,一门心思就是做实用文章 。
后来就取消了选考,都变成必考,另外不考传记了,都变成现在说的实用材料 。
但是一开始编排,第一大题是论述文本,第二题是文学作品,第三题是实用材料,这个编排不太合理 。2019年开始,变成第一大题是论述文本,第二题是实用文章,第三题是文学作品,这样各个数据都合适了,另外阅读的类型也比较清楚 。这是2019年,表明考试中心命题人对阅读的认识上了关键的一步 。因为论述文本的阅读要求是非常低的,因为它只考语文的检索的问题,而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把文章的内涵剖析出来 。
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三个文本一共考9道题,文章太多,题目太少 。另外,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就是论述文本阅读和实用材料阅读还是比较雷同,因为阅读只有两类阅读,但是它有三个文本,不太合理,所以在新高考中就把第一大题砍掉了 。不止新高考砍掉了,北京卷在之前5年就砍掉了,北京卷永远是在先导,浙江卷、天津卷都没有第一大题,只是以前的课标卷还保留着第一大题,这是现代文阅读 。
再就是文言文阅读 。以前的课标卷考的文言文阅读,是一般性读懂浅义文言文,就是纪传体,史记、战国策、二十四史这种难度,一般性读懂,因为三道题都是选择题,一般性读懂就可以回答,还有一道是翻译句子,这两句话要求比较确切,但是它只是两句话而已,就全文而言,还是一般性读懂就可以 。
这个和文言文教学的任务相距甚远,因为文言文阅读的任务是传承文化,让同学通达事理,是根本的文化积淀的任务 。考试不考文化内涵,老师就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