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三个类型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你家在其中吗?

我最近一直在读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著作,比如《超越自卑》、《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上一篇文章写的是“宠溺是万恶之源”,受到了很多朋友认可。但是有些留言说:“不爱孩子,难道要打骂孩子吗?打骂孩子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其实,这样说的朋友弄混了两个概念:(1)爱和溺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本质不同。(2)溺爱的反面不是打骂。溺爱和打骂是教育孩子的两个极端。这篇文章约4000字,阅读用时约10分钟,内容包括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的三个类型,对应的原因、结果,以及父母的调整方法。(一)三类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阿德勒在讲解自卑感和自卑补偿机制的内容时,曾提到有三类孩子能很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具有补偿性的心理特征。这种自卑补偿一旦过度/错误,就容易走向偏离的道路。【自卑补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自卑感,有的人通过“自卑”表现出来,有的人则刚好相反,通过“优越”表现出来。(比如,越在意学历的人,就愿意在能显示自己学历的场合突出这一点。)自卑补偿阿德勒说:“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变个人的处理,以消除这种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心理学把这视为一种心理补偿。”案例:一个孩子家里很穷,买不起漂亮的东西。这个孩子心里就会因此形成一定的自卑感。有这种自卑感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面对这种自卑感的解读方式,以及由此给他带来的行为方向。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可能出现以下解读方式或补偿方式,我能想到有这四种:家里很穷,父母很差劲,给我提供不了漂亮的衣服。——怨恨,并无能为力,持续自卑。孩子看到父母很辛苦养家,接纳家里的状况,理解父母,同时能说服自己不再追求外在的虚荣。——正向补偿。孩子捡废品赚钱,给自己攒钱买衣服。或者,孩子长大以后通过工作,给自己买很多漂亮的衣服。——正向补偿,导向积极阳光的正确方向。孩子感觉命运对他不公,见不得别人因此开心,故意去破坏他人的漂亮衣服。——错误补偿。孩子去偷窃、抢劫,然后给自己买漂亮衣服。——错误补偿。当孩子的目标指向“正向补偿”的时候,孩子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顺,越接近成功和幸福。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和补偿方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选择,或有能力选择的。有的孩子选择的错误方式自己不知道,父母也不知道,因此偏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从而造成很多困境和悲剧。
压迫|三个类型的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你家在其中吗?
文章插图
这三个类型的孩子包括:(1)被溺爱的孩子被溺爱的孩子,在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最容易做出的解读方式便是:——别人错了!别人做得不到位!别人应该如何如何……他们给自己的补偿方式也多半会选择:——让别人付出代价。比如:上学迟到了,埋怨父母叫他起床太晚了、昨晚没给他收拾好书包、准备好衣服……工作没完成业绩,埋怨领导给他的任务太重了,同事太不配合了,客户太难伺候了……婚姻亮红灯了,埋怨伴侣做得太差,不理解不关心他,处处和他作对……【多说一句:爱与溺爱】上一篇文章中,有家长留言:她的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让孩子做过家务。可是出去上学住宿的时候,孩子能很快融入,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自立能力很强,还努力去赚奖学金,工作以后也很独立……我想说,溺爱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行为,溺爱的父母会在方方面面体现溺爱,家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我们的孩子被学业压缩得没有多少自由时间,我还曾经一度帮女儿做作业,只希望她能早些上床睡觉。但是,这是溺爱吗?这不是溺爱,这是“爱”。我偶尔的帮助并没有让她变得依赖我,也没有影响她独立。首先,这个网友说得有些夸张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不能孩子上小学初中了,父母还在帮孩子穿衣服、喂孩子吃饭吧?顶多可以理解成:父母没有主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虽然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很多数据已经证明了,参与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感,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就),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父母在溺爱孩子。因为是否溺爱,还需要综合其他方面。比如:孩子在外面和同学、伙伴打架了,孩子哭了,我们是怎么处理的?——是不管不顾上去就偏袒自己的孩子,把对方骂一顿吗?如果不是,你没有溺爱孩子。如果你对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是非对错,该道歉就道歉,该原谅就原谅,那么你尽到了父母的职责,教会了孩子正确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爱”,是有原则有温度的爱。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父母的行为示范。这比任何语言都更具有影响力。孩子从小到大看着父母间互相尊重、友好合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融入到孩子的生命当中。我认为: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夫妻,不会真正地溺爱孩子,也不会养出自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