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宝宝进行社交礼仪技巧


镜头1:
妈妈带玲玲去朋友家做客,在前往的路上,妈妈再三对玲玲说:“宝贝儿,等会到了要叫人知道吗?妈妈教过你很多次了,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是吧?乖乖听话的宝宝妈妈喜欢 。”到了朋友家,玲玲在妈妈的“指挥”下叫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都称赞玲玲是个懂事的好宝宝 。
提到宝宝的社会交往(交际),我国的父母大多会联想到“礼貌”这个词,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与别人交往时,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于是,镜头1中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只要宝宝开口叫了人,“甜甜的小嘴”总能赢得一片赞扬之声 。然而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宝宝却并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对此十分反感 。
虽然国外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礼仪规则,但国外小绅士们的“修炼”过程却不同于我们 。当带宝宝去朋友家做客时,国外的父母会向他们的成年朋友“隆重”地介绍自己的宝宝:“这是我的儿子**(女儿**) 。”,与此同时,他们向自己的宝宝介绍:“这是**叔叔(**阿姨) 。”接着,双方会十分友好地握握手或进行口头上的问好 。
国外的宝宝从来都不被强迫叫人,而这点仅仅是出于对宝宝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
镜头2:
球球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球球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害羞 。每次妈妈带球球去公园或儿童乐园玩时,球球总显得十分内向,不愿意主动和别的宝宝打招呼 。妈妈觉得球球应该像个男子汉,要落落大方一些,不能像女宝宝那样扭扭捏捏的 。于是,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球球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
在国外,妈妈们常会为宝宝组织一些社团活动、一周一次甚至几次的亲子聚会来增进彼此间的互动交流 。基于国情因素,国外的全职妈妈数量远远多于我国的全职妈妈 。不过,我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亲子机构和早教论坛,也为年轻的中国妈妈提供了大量互相交流的平台与机会 。宝宝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同龄的小伙伴而不是整日在家面对着父母祖辈 。
但是机会的增多,并不能与宝宝的“合群”指数成正比 。宝宝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成一片,不取决于他的性别,而在于宝宝的先天气质和父母的后天引导 。
每个宝宝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相对于中国妈妈,外国妈妈往往更倾向于从宝宝自身的特点出发,关注宝宝的心理多于他的表面行为;不会急于求成地催促他去与人交往,更不会用责备、嘲笑的形式乱给宝宝“扣帽子” 。外国妈妈会无时无刻地肯定宝宝,鼓励他大胆尝试 。如果宝宝还没有准备好,她们会耐心等待 。
试想一下,即使是成人,在初融陌生集体的瞬间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甚至紧张,更何况是两三岁的小宝宝呢?
镜头3:
2岁的冬冬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淘气包”,走到哪儿都是一副小霸王的姿态 。他要么抢别人的玩具,要么玩滑滑梯时推别的小朋友,再要么冷不丁儿地拿着自己的小拳头对着别的小宝宝一阵攻击 。这让妈妈很是头疼,甚至担心冬冬是个有着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宝宝 。不管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还是狠心地惩罚,小家伙依旧软硬不吃、我行我素 。
冬冬妈觉得如此下去,冬冬的社会交往会有很大的障碍 。
冬冬的行为是婴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典型现象 。中国父母的传统做法是:如果自己的宝宝欺负了别的宝宝,一定会严厉地进行批评:“不可以欺负别的小朋友(不可以打人),那是坏宝宝的表现!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的,快说对不起 。”当自己的宝宝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分享,妈妈也一定会要求宝宝做个大方的宝宝:“不可以那么小气的,小朋友之间要友好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