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家庭干预很重要


多动症儿童家庭干预很重要

文章插图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上小学的孩子常常被老师“投诉”,不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就是动动这动动那,有时还会影响其他同学 。回到家里写作业拖拖拉拉,一会喝点水,一会又上厕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动症”儿童的典型表现 。
7月26日上午,本报“暑期健康夏令营”第一期走进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徐海青主任医师为多动症孩子与家长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健康教育课——
多动症危害儿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非顺乎人意,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儿童:上课总是不专心听讲,心不在焉,写作业时写一会儿玩一会儿,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不守纪律,惹是生非;还常犯粗心大意的毛病 。老师常常批评他,家长也屡次开导教育,可孩子却一如既往,毫无进步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徐海青主任医师介绍,其实,给家长们带来苦恼的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龄儿童的患病率大约为5%-10%,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3倍 。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智能正常,有的还非常聪明,也并非道德品质有问题和单纯教养不良所致 。究其病因十分复杂,是多种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大脑功能障碍 。
约有75%-85%的多动症儿童伴有学习困难 。小学低年级时,由于功课较简单,孩子的智力水平较高等因素,使得学习困难并不明显,但长此以往,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增大,孩子的成绩就会每况愈下,甚至出现不及格或留级的现象 。长期的学习成绩不良、家长和老师的指责会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对学习丧失兴趣,出现厌学、焦虑、抑郁、对立违抗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徐海青介绍,多动症的孩子在学龄前期会有一些早期表现:不会按照老师要求行事,易兴奋,不守纪律,易对抗;不能专心玩一个玩具、看一本书;不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随心所欲,不与人合作;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不午睡等 。
另外,多动症还有两大典型症状: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观察孩子是否存在以下一些现象:常常忽视小节、粗心犯错;难以维持注意力;难以与人交流(心不在焉);往往无法按指令做事;组织协调能力差;常常丢三落四;易受外界刺激分心;日常生活常常遗失生活和工作物品;常常不分场合四处跑动和攀爬;往往难以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总是像装了马达一样忙碌不停;时常干扰和打断别人 。
正确对待多动症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 。但根据专家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目前医学界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
首先,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被视为“笨,不听话”而受到歧视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
第二,对于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实施教育及行为治疗,很少需要药物治疗 。因为在较小的儿童药物治疗副作用较明显,还可能出现分离性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造成管理上更加困难 。
第三,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可引起多种问题的精神障碍 。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显著持久的效果,需要综合的、多方位的治疗,并根据儿童的不同表现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