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传染性黄疸诊治( 二 )


病理变化
1、剖检变化急性病例尸体营养良好,病程较长者尸体消瘦,尸僵显著,可视粘膜;皮下组织、脂肪组织常染成黄色,骨胳肌松弛、多汁,有斑点状出血,呈暗红色或苍白、黄色 。肋膜、腹膜、网膜、肠系膜被染成不同程度的黄色 。咽喉及咽头粘膜染成黄白色 。有时可以看到颗扁桃体微钲增大、充血 。胃黏膜局限性充血、肿胀,有单个或数个连在一起的出血点活出血斑 。
特别显著变化见于肝脏,大多数病例肝脏体积增大 。本并持续时间不同,肝脏呈黄褐色、土黄色、或橘黄色,在肝包膜下有出血点或斑块状出血,并有灰黄色坏死灶 。肝组织松软、易碎裂,胆囊增大,被膜易剥离,组织见推行性变化,呈淡灰红色、土红色、暗红褐色,在皮质内有局灶性出血,切面湿润,组织松软,易碎,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清,髓质呈淡褐红色 。
膀胱空虚,粘膜苍白,有出血点,脾脏不增大,呈暗红色或红色脾髓内有大小不同的出血区 。淋巴结显著重大,触之柔软,呈灰黄乃至淡黄色 。甲状腺增大,有点状出血、肿胀,实质和小叶间组织伴有明显的水肿 。所有病例肺肋膜面有各种形状的出血点 。气管和支气管有红白色泡沫状液体 。肺可见到小叶间组织水肿,肺泡和支气管腔内有浆液性渗出物,肺出血性浸润 。
心肌硬固,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带状出血,心室内有块状不凝固的血液 。脑血管充血,脑组织税种 。慢性病例实体高度消瘦,明显贫血,有的呈轻度黄疸 。
【毛皮动物传染性黄疸诊治】2、病理组织学变化肝、肾、肺组织有特征性变化 。肝细胞呈颗粒状变性 。肾发生间质非化脓性肾病肾炎及肾小球出血,钩螺旋体存在于肾小管管腔内、间质内及肾小管上皮之间 。

1、临床诊断急性病例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明显,诊断并不困难 。在许多情况下,最后确诊还必须作实验室检查 。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将病料制成压滴标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用400―600倍即可),可见到钩端螺旋体细长弯曲,能活泼的旋转及神屈,其螺旋弯曲极为紧密 。这些情况在暗视野中不易看清,常见似小珠链样,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转如钩,旋转或摆动可呈“8”字、“丁”字或“网球拍”等形状 。
(2)染色检查用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时,钩端螺旋体可被染成淡红色 。着色较差,染色时间要长,最好浸染过夜 。
3、生物学实验可用体重300―400克幼龄的家兔(12―18日龄)或体重50―60克幼龄金花鼠 。将病料制成10%乳剂,作离心处理,取离心上情液,对实验动物做皮下或腹腔内接种,注射量家兔5毫升,金花鼠1毫升 。接种后定期测量体温 。接种动物常在5―8天出现黄疸并发生死亡 。断银黑狐和北极狐的钩端螺旋体病有些临床症状与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类似,在诊断时应加以区别 。
患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的毛皮兽整个病程体温升高,钩端螺旋体病体温升高仅见于发病早期,一般提问正常,出现黄疸后体温很快下降至常温以下(37.6―36.5.C) 。钩端螺旋体病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黄疸,无论是急性或亚急性经过,90%以上的病例黄疸出现于发病早期;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少数病例病初出现黄疸,多数病例黄疸出现于病的晚期 。
钩端螺旋体病病兽口腔粘膜常出现坏死灶;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则无此症状 。
在剖检变化上,钩端螺旋体病兽尸体大多数器官和组织发生黄疸,肝、肾和甲状腺有特征性组织学变化 。脾不肿大;沙门氏菌病脾明显肿大 。钩端螺旋体病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发病高峰期为8―11月份;沙门氏菌病多发生于3―6月份;巴氏杆菌病任何季节都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