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 三 )


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高活性的乳铁蛋白 , 是婴幼儿奶粉母乳化的一个必备指标 。
被动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因接受外来免疫物质从而产生对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免疫力 , 主要包括:自然获得性被动免疫:胎儿经胎盘或婴儿经初乳从母体获得抗体(免疫球蛋白) , 使婴儿在短期内不易感染某些传染病 。这种免疫叫做自然获得性被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维持的时间不长 , 因为母乳中成分的变化 , 一般在出生4~6个月后随着母乳中免疫成分的减少也就慢慢消失了 。
人工获得性被动免疫:人体经注射抗体后所获得的免疫叫做人工获得性被动免疫 。这种免疫的有效期较短 , 一般约为2~3星期 , 多用于治疗或暂时预防某些传染病 。因为婴幼儿机体体质问题不太适宜采用人工获得性被动免疫 , 而自然被动免疫也会因母乳供给不足甚至无法供给而中断 , 而最新科学研究发现 , 母乳中的乳凝集素、糖巨肽在被动免疫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能够抑制、杀死有害细菌与病毒 , 并结合这些有害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排泄出体外 。
Lactadherin(乳凝集素)是母乳中与轮状病毒交联最强和抗病毒特异性最高的成分 , 它对降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率或减轻腹泻时的症状, 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近年来有人认为也有经呼吸道传播和日常生活传播的可能,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 。但在新生儿时期轮状病毒感染亦很常见 。
研究表明 , 脐血中具有的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或接受初乳,并不能保护新生儿不发生轮状病毒感染,这可能是造成新生儿时期感染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近年来研究发现, 母乳喂养儿的腹泻病发病率较人工喂养儿低, 同时母乳喂养儿在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症状轻于人工喂养儿 。
为了进一步验证乳凝集素降低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性 , 科学家做了一系列的体外实验 , 实验结果显示 。人脂肪球膜蛋白(MFGM)、牛脂肪球膜蛋白(MFGM)和牛巨大分子乳清蛋白(MMWP) , 这三种蛋白抗轮状病毒的主要有效成分都是乳凝集素 。实验数据显示,当蛋白浓度为0.65mg/ml时 , 这三种蛋白都显著降低了轮状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率 。而人脂肪球膜蛋白(MFGM)和牛巨大分子乳清蛋白(MMWP) , 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 , 轮状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率持续下降 , 抗病毒的效果更加明显 。
从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 乳凝集素对于降低轮状病毒的感染是非常有效 。
GMP(糖巨肽)是乳清蛋白中很独特的一种,有很高含量的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和缬氨酸 。研究表明 , 糖巨肽在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方面有很多生理功能:
(1)结合霍乱和大肠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 , 国外科学家在一些细菌毒素上进行了试验 , 观察发现糖巨肽能抵制大肠杆菌热不稳定的肠毒素LT-Ⅰ和LT-的结合(分别与定植因素抗原CFA/I和CFA/Ⅱ有关系) , 它具有抵抗由毒素引起的腹泻;(2)抑制细菌和病毒的附着 , 糖巨肽与受器有足够的相似性 , 能阻止细菌与病毒与受器的结合 , 从而抑制其植殖;(3)抑制胃肠道的分泌物 , 能够减弱胃蠕动作用 , 刺激肠道荷尔蒙胆囊收缩素 , 从而调节胃肠道功能;(4)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 , 科学家发现在人初乳和常乳中存在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糖巨肽 , 按干重计 , 人常乳中的糖巨肽是初乳中的一半 , 而牛初乳中的糖巨肽的活性是人初乳中的10% , 牛常乳中的糖巨肽是人初乳中的1% , 另外 , 国外科学界家比较人和牛的糖巨肽的产酸度 , 发现牛乳只有人乳的三分之一 , ;(5)调节免疫系统应答 , 母乳中的糖巨肽能够引起脾细胞增殖的促细胞分裂素 , 有实验表明 , 只有在糖巨肽存在时细胞才与抗体发生反应 , 除了抑制伤寒沙门氏分裂素脂多糖引起的白细胞介素-1与受体结合外 , 也能结合T细胞并掏植物血凝素激发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和发炎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