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想醒却醒不了 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了

外面冷风飕飕,床上的你是不是更不想起床了?
相信冬季赖床是很多人的理想以及幸福感的来源,暖暖的被窝里躺下不要太舒坦!
赖床就算了,还有很多人在冬天会进入“冬眠期”,总有睡不醒的感觉 。
冬季血液流动性差,易困倦
冬季气温降低,气温的影响会导致人体的血压在冬季比夏季高12/6mmHg 。
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mmHg,舒张压升高0.6mmHg,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时,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肾上腺素使心律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

睡觉想醒却醒不了 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了

文章插图
而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动性变差,氧供应减少,这种情况下人容易困倦 。
除了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外,冬季容易困倦和我们体内的睡眠调节机制也息息相关 。
昼夜节律有变化,影响睡眠
人的睡眠和清醒受到昼夜节律(生物钟)和睡眠内稳态两套机制的调节 。
昼夜节律生物钟是体内的定时系统,它使机体的行为、生理呈现近似24小时的节律,同时,它能受外界环境因子影响而使节律重新设置 。
昼夜节律存在于每个人体内,视交叉上核在昼夜节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
光线照射在视网膜上,产生信号,通过视网膜到下丘脑的视觉通路,传递到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收到“这是白天”的信号后调节机体生物钟,使其与外界环境提供的线索一致 。
进入冬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我国北方地区的变化更是明显,大家会发现白昼逐渐变短,而夜晚逐渐变长 。在这样的光照线索下,人难免会提前犯困 。
而且,冬季光照时长减少后,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量增多,甲状腺激素等分泌有所减少,这些激素的变化更容易使人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而且我们什么时候睡,睡得多或者睡得少还受到基因的调控 。有学者就发现体内有一个叫DEC2的蛋白质,如果上面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第384个脯氨酸变成了精氨酸),人就会出现“睡得少”的表现型,平均睡眠时间减少至平均每天6.25个小时,而正常情况下是8.06个小时 。
不是睡不醒,是节奏不一样!
由于环境原因,很多人会在冬季困倦,但也有这么一些人,啥时间见他,他好像都很困,似乎一年四季都昏昏欲睡 。这种情况,有可能他是得了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DSPS)是一种常见的节律障碍 。有报道称在青少年中的流行频率为7%,在睡眠障碍门诊中有 5%-10 %的失眠患者主诉存在睡眠延迟的情况 。
DSPS 的临床表现特点为:
(1)入睡和觉醒时间迟于社会常规作息时间,每天睡眠记录显示睡眠时相延迟连续>2周,并持续1个月以上;
(2)每天真正入睡时间大致相同,一般在凌晨2点之后;
(3)一旦入睡,则睡眠持续时间和质量仍属正常;
(4)早晨难以起床;
(5)即使强迫患者遵循常规作息时间也不能使睡眠时间提前 。
如果是上班族或者学生,被迫在没睡醒的时候早起,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瞌睡不精神!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与精神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门诊中,最常见的便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而冬季也正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多发的季节 。
季节性情感障碍
季节性情感障碍,有人也把它称之为“冬季抑郁症” 。
【睡觉想醒却醒不了 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了】这种疾病它往往在一年内特定的时间中发生,过后一般又可以自行缓解,其中冬季发生的概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