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治疗让孩子实现“嘘嘘乐”


联合治疗让孩子实现“嘘嘘乐”

文章插图
遗尿俗称“尿床”,是一种不随意的排尿,临床上指睡眠时不自觉地排尿于床上 。遗尿症是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指的是大于5岁的儿童,自出生起发生的夜间尿床,每周尿床大于2次,不伴有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泌尿系统症状 。
英国对13973名1岁遗尿儿童的随访研究显示:
5岁时原发性遗尿的患病率为30%,而9岁半时该比例下降至9.5% 。来自我国武汉、上海、成都的相关研究显示:
4~6岁儿童原发性遗尿患病率分别为14.72%、4.29%、1.46% 。
遗尿症对孩子和家庭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除了躯体疾病以外,遗尿还会对孩子心理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它会降低儿童的生活质量,使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引起社会交往障碍,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并与儿童期的诸多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等存在一定的共患关系,使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深受影响 。
此外,遗尿症也给家长造成了负担 。为了减少尿床,家长不得不每晚叫醒孩子解尿;孩子尿床后,家长在一天紧张的工作之余还必须洗床单被套;当孩子出行时,家长们更得为孩子进行周密的准备,使家长们深感身心疲惫 。
英国对13973名1岁遗尿儿童的随访研究显示:
5岁时原发性遗尿的患病率为30%,而9岁半时该比例下降至9.5% 。来自我国武汉、上海、成都的相关研究显示:
4~6岁儿童原发性遗尿患病率分别为14.72%、4.29%、1.46% 。
“尿床”的五大原因
【联合治疗让孩子实现“嘘嘘乐”】目前认为引起遗尿的常见原因有:抗利尿激素昼夜分泌节律异常、膀胱功能紊乱、睡眠过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及排尿习惯训练不良等 。
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异常
通常情况下抗利尿激素分泌白天低、夜间高,尿量随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部分遗尿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失去昼夜节律性,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高峰,血浆抗利尿激素水平较低,以致夜间尿量多,膀胱在夜间易被尿液充满,从而不自觉地激发排尿反射,产生遗尿 。
膀胱功能紊乱
主要是指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小、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及逼尿肌-括约肌收缩不协调,从而引起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因此导致患儿出现遗尿 。文献报道,相当一部分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遗尿症患儿,其功能性膀胱容量明显减少 。
睡眠过深
遗尿患儿往往夜间睡眠较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也常常还是迷迷糊糊的,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相对比较困难,而导致尿床 。
遗传因素
在香港的调查研究发现,遗尿症患儿有阳性家族史者为28% 。此外,单卵双胎同时发生遗尿者较双卵双胎者为多,这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
心理因素及排尿习惯不良
部分患儿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出现尿床后常常受到家长的责备,甚至打骂,精神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晚睡前总过度担心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使遗尿经久不愈,此外,家庭变故、家长与孩子长期分离、黑夜恐惧、受惊等均可导致儿童遗尿 。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因素还可使少数患儿的遗尿逐渐形成顽固的习惯,甚至成年后仍无法改变 。
有些患儿使用尿布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或者家长训练排尿的方法不对,夜间把幼儿唤醒后,让孩子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排尿,也没有看看是否已经排尿,就把孩子抱上床,这种情况下,幼儿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在一起,无法形成条件反射,容易尿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