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即将来临 。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恰恰是防治一些如慢性咳嗽、哮喘、胃疼等虚寒性疾病的最佳时机 。
冬病“夏防”,并不仅仅是老慢支、老病号们的功课 。每到酷暑天,由于过分贪凉导致“冬病夏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中青年人若不注意调理,也易惹病上身 。
上海市中医医院的专家提醒,冬病夏治并非一劳永逸,日常的预防和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
夏“治”同时莫忘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虚寒性腹泻等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到冬季遭遇寒冷时,容易复发或加重 。
这一系列因受寒而易发的疾病往往被称为“冬病” 。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较为旺盛,趁此机会进行敷贴、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补益人体正气、驱散体内的寒气、纠正虚寒体质、调节阴阳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
近年来,冬病夏治疗法广受欢迎,每到三伏天,各家中医医院的敷贴治疗都很火爆 。然而,专家提醒,不能因为接受治疗,就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调理,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为不少在冬季常发或复发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天气炎热一时没有发作,但这些致病的“种子”“潜伏”于体内,一旦天气变冷,便会发作或加重 。
三类病人如何夏“防”
呼吸系统疾病 上海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石克华告诉采访人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往往迁延不愈、难以根治 。这类病人大多为过敏体质,或有遗传因素,先天体质虚弱,或处在生长发育、更年期阶段,女性病人则与月经、生育有关 。经诊断,这类患者大都肺脾肾亏虚,且以肾阳虚为主,夏季由于病情趋于缓解,最适合进行治疗和调理 。
【趁着炎夏“防”冬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夏季最怕受凉 。过冷的空气极易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因此即使天气炎热也不要对着空调或电扇直吹,尤其是进行敷贴治疗后最好不要进空调房间,因为毛孔遇冷会收缩,影响药物的吸收 。少吃冷饮和“发物”,比如辛辣食品、海鲜及生冷食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度的锻炼有利于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散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出汗也不宜过多 。
慢性腹泻及虚寒性胃痛 虚寒性胃痛和腹泻病人容易因受寒而发作,近年来,由于在夏季食用冷饮过多或吃完麻辣食品后立即喝冰镇饮料而导致发病的人群越来越多 。有些即使没有马上发病,入秋后也容易发作 。
上海市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李毅平告诉采访人员,由于体质虚寒引起的胃痛腹泻患者都有遇热痛减的特点,这类人最忌食生冷的食物,比如冰镇西瓜、生吃凉性蔬菜等 。平时应多吃淮山药、芡实、薏米仁等健脾化湿的食物 。调节情绪也是护胃养胃的关键 。长期烦躁、抑郁、压力过大也会影响胃肠功能 。
骨关节疾病 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的关节疼痛及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也是冬季常见病 。这类病人在三伏天里进行适当的针灸等治疗,可以起到温通经脉、祛寒止痛的效果 。与此同时,日常的养护也必不可少 。在夏季最好不要洗冷水浴,不要夜间在室外露宿,最好不穿短衣裤或裙子,在空调过冷的房间里要注意保护关节,以免受凉 。
冬病也会“夏生”
近年来,在炎炎夏日里患上风寒感冒、关节疼痛、虚寒性腹泻的患者并不在少数 。
一些原本堪称典型的“冬病”,也会成为夏日的常见病 。专家指出,“夏生冬病”的罪魁祸首源于一些过于贪凉的生活方式 。
- 如何让孩子不害怕去医院
- “小馋猫”是如何养成的
- 别让孩子成为苦涩的“糖宝宝”
- 小孩牙“生病”别大意
- 维生素补过量可能变“毒药”
- 小儿哮喘的“是”与“非”
- “秋老虎”到来怎样防流感
- 九件事帮宝宝“运转大脑”
- 婴儿湿疹并非普通“皮肤病”
- “大姨妈”怎样才算是正常的 女性生理期一般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