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是家委会的孩子!”心理不平衡的家长,最应该明白这3点

每年六一儿童节 , 几乎都有一个环节是入队少先队 。 有的学校采取全员入队的形式 , 而有的学校则采取分批次入队的形式 。 孩子能够全员入队少先队 , 家长们自然也是皆大欢喜 。 但对于那些分批次入队且自己孩子并未入队的家长 , 心理就失衡了 。 此时 , 他们脑海中总会冒出一系列愤怒——
“期末评选三好学生 , 是家委会的孩子;美术比赛评选 , 拿奖的也是家委会的孩子;六一表演 , 站C位的还是家委会的孩子;就连少先队员第一批入队的也是家委会的孩子;为什么每次都是家委会的孩子?”
“每次都是家委会的孩子!”心理不平衡的家长,最应该明白这3点
文章图片
“凭什么全是家委会的孩子?”这个问题成为当下困扰很多家长的共同问题 。 家委会 , 是家校沟通的纽带 , 是一个无偿为全班提供服务的组织 , 但往往却得不到大部分家长的理解 。 您有这样的想法吗?关于这个问题 , 曦曦妈希望大家至少得明白以下3点:
(1)承认别人优秀真的有那么难吗?
曦曦妈习惯性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 对于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做到真正的了解;第二类是眼里永远只有别人家的孩子 , 好像自己的孩子真的就是传说中的一无是处;第三类是永远只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棒的 , 但凡别人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自己的孩子优秀了 , 家长就会心态失衡的以为别人都是在靠关系弄虚作假 。
为何别的家长愿意加入家委会?第一 , 这能够充分地说明别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第二 , 这说明别人有时间和精力为班级服务 , 当然对自己孩子所花的时间和心思 , 自然也是很多家长无法匹敌的;第三 , 这说明别人有一股奉献精神 , 就比如学校开展活动 , 如果需要人手 , 家委会一定会站出来帮衬老师 , 服务学生 。
我们不得不承认 , 优秀的家长 , 其孩子变得优秀的几率往往会更大 。 与其做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 还不如做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 , 既能增长自己的见识 , 也能带动孩子变得更加出色 。 承认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 , 真的有那么难吗?承认别的家长比你付出的更多 , 真的有那么痛苦吗?
“每次都是家委会的孩子!”心理不平衡的家长,最应该明白这3点
文章图片
(2)从正面引导孩子 , 远比质疑来得更有意义 。
表妹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 , 上学期他们学校搞了一次光盘行动的绘画比赛 。 比赛初选要求在每个班级选五个孩子的作品参加最后的评比 。
美术老师一边浏览孩子们搁置在课桌上的作品 , 一边筛选着 。 一圈还未逛完 , 美术老师就表扬了五个孩子的作品 , 结果走到最后发现还有一个学生画得不错 。 经过几番对比 , 最终美术老师决定在前五位孩子中撤销一个 , 这样就刚好了 。 而最后一个被选上的孩子 , 恰巧又是家委会的孩子 。
“每次都是家委会的孩子!”心理不平衡的家长,最应该明白这3点】那个被取消评比资格的男生很难过 , 回家哭了足足四个小时 。 尽管孩子告诉了家长 , 自己被撤下的原因是因为另一个同学的确比自己画得好 , 可家长却因为心疼孩子失了分寸 。 孩子的爸爸找到班主任 , 哭哭啼啼地质问:“为什么要取消自己孩子的参赛资格?为什么用让家委会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换下来?”
二十来岁的表妹 , 面对一个大男人的哭哭啼啼显得很是手足无措 。 在耐心倾听完对方的哭诉后 , 她只好努力去安抚对方的情绪 。
人天生就带着社会属性 , 活着的过程也是一个处处存在竞争的过程 。 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 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 当孩子面对失败的时候 , 我们要学会安慰孩子 , 为孩子打气 , 并陪着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 这次落选了 , 我们下一次再努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