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为何要倒向国民党

1948年12月25日,这一天在西方世界是载歌载舞的圣诞节;而在东方神州,解放战争势如破竹般的胜利亦洋溢着喜悦:在华北,新保安战役大获全胜,为平津战役开了个好头;在华东,国民党军残部被死死压缩在陈官庄,淮海战役的胜利指日可待 。正是在这一天,新华社发布了一份以蒋介石、陈诚等人为首的43人战犯名单,几乎包括了国民党所有大员 。仅仅一个月后,1月27日,新华社再次刊布一份补充后的战犯名单,而赫然在列的,竟有胡适的大名 。

胡适为何要倒向国民党

文章插图
 
对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而言,胡适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美国留学七年后,胡适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等文化名流邀请,归国赴北京大学任教,并逐步成为《新青年》杂志的主笔、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胡适凭借渊博的知识、新潮的思想、出众的外形挺立潮头,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的偶像 。即使新文化运动大潮退下十余年后,胡适依旧能够凭借其巨大的个人魅力,被蒋介石选中出任驻美大使,争取国际对华抗日援助 。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胡适更是有着精深的钻研,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著作、思想对学术界影响深远 。而这样一位近代中国文化名片式的大学者,为何最终沦为战犯,成为人民的罪人?
胡适为何要倒向国民党

文章插图
 
分道扬镳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无数风华正茂的思想巨人、文化旗手,而其中又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四位为最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分水岭,同时也成为这四位关系紧密的文化战士关系的转折点 。陈独秀、李大钊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破除“十年不谈政治”的誓言,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尔后,“南陈北李”的名号妇孺皆知,陈独秀成为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而李大钊则在1927年牺牲,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即使是专心写作、极少露面的鲁迅,也逐渐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积极营救进步学生、宣传革命文学,并在1930年主持建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揭露国民党的反革命罪行 。而只有胡适,走向了与他三位战友相反的方向 。
胡适为何要倒向国民党

文章插图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这逐渐引起了胡适的不满 。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大谈其改良主义、实用主义,引发了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造成了当时思想界的大论争和青年思想的混乱 。不久后,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对胡适的观点予以驳斥,强调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革命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胡适之后又连发数文予以回击,这次公开的论战标志着李大钊等人与胡适在政治观点上的决裂 。不久后,《新青年》回归上海,并逐步成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 。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始,胡适便公开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
第三条路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后,胡适并未立即倒向国民党一边,而是以民主人士的身份积极探索有别于国共的“第三条路” 。1929年,胡适在《新月》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开展所谓“人权运动” 。胡适与罗隆基、梁实秋等人连发数文,呼吁人权与法治,他们既反对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专制统治,又不赞同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 。人权运动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草草而终 。1932年,胡适又创办《独立评论》,标榜“独立”精神,其《发刊词》称:“不依傍任何党派”,再次表现出其旨在寻找第三条路的理想 。卢沟桥事变后,胡适纠集顾祝同、陈立夫等人成立“低调俱乐部”,他们常常讨论时局,却对抗日战争的前途深感怀疑,并对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流露不满 。直到蒋介石请他出山做驻美大使,胡适才逐渐意识到“和比战难百倍”,并为争取国际援助积极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