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不良行为却没有遭到父母的制止和反对 。 他就会认为 , 不管自己怎么做 , 父母给的爱不会少 , 那他有什么理由去改变自己 , 朝好的行为规范靠拢呢?
一个孩子良知的形成 , 父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
文章图片
三:内疚是道德感形成的开始
既然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 , 离不开父母的教导 , 那为什么又不让父母采取惩罚的措施呢?
前面说过 , 孩子在受惩罚后 , 会觉得自己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 账也"一笔勾销"了 。 那他就不会生出一种感觉--"内疚感" 。
内疚感会让孩子打心底拒绝去做某些行为 , 这不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 , 而是他良知进行的选择 。 一旦孩子形成了内疚感 , 不管父母在不在场 , 也不管会不会被发现 , 他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 这是道德感形成的开始 。
文章图片
我们不想要孩子做出不良行为 , 就得让他内心产生"内疚感" 。 过度的惩罚 , 会让孩子要么不会内疚 , 要么就内疚过度 , 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
四:承担责任才是有效的教育
【心理学家:孩子犯错,家长不要有以下行为,会使孩子进入恶性循环】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模仿自家儿子放学回来的场景 , 让人笑出了眼泪:
肩膀一甩 , 书包就扔到了地上;红领巾也不用解 , 直接扯下来随手一扔;外套脱掉 , 甩开;往地上一躺 , 鞋子蹬掉 , 袜子蹬掉 , 然后 , 等着吃饭 。
这个视频 , 引起广大妈妈共鸣 ,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动作 , 真是做到了全国统一 。 妈妈们也没少唠叨、说教啊 , 为什么孩子依然改不了呢?
虽然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出反对 , 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 。 那是因为 , 父母的说教 , 并没有让孩子从中承担责任 , 也就没有让他学到东西 。 那怎样的教育 , 才是有效的呢?
1、积极的暂停
有时候孩子情绪上来 , 会变得不可理喻 。 他可能会招惹弟弟妹妹 , 把他们弄哭;把玩具撒了一地 , 并且对你的警告不管不顾;还可能故意做一些令你生气的事情 。 这时候 , 他需要一个"积极的暂停" 。
文章图片
既然你不能和睦相处 , 一定要惹大家生气的话 , 那就去你自己的房间呆着 。 直到你感觉好一些 , 能控制自己情绪了 , 我们再欢迎你回来 。
这不是关禁闭 , 非得要呆满几个小时才可以出来 。 而是找一个能让他平静下来的地方 , 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 如果他确实还想融入到家庭活动中 , 一旦准备好了 , 随时可以出来 。 这种不用惩罚和说教的方法 , 就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失控行为 , 并且为此负责 。
2、讲道理的时机
跟孩子讲道理 , 要选对时机 。 孩子行为失控时 , 他是没有足够的理智来听你的大道理 , 只想发泄自己情绪 。 这时候 , 不妨等等 。 允许他发脾气 , 允许他哭闹 , 但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 。 等他冷静下来 , 再和他分析原因 , 阐明道理 。 孩子在理智的情况下 , 才更愿意接受道理 , 去控制自己的不理智行为 。
文章图片
3、承担后果要有逻辑
"再不听话我走了 。 "
"不乖我就关电视了 。 "
"晚上不许吃饭"
......
我们很善用"威胁"的方式 , 剥夺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来要求他让步 。 这在孩子眼里 , 无疑是一种报复行为 , 因为他做的事情和承担的后果没有逻辑关系 。
- “能再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 一位10岁男孩的清晨,让多少家庭反思:宠爱孩子也有错?
- 给孩子喂药,吞下去就完事了?这四个喂药误区,占一个就等于白吃
- 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一二,家长要知道
- 6岁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4个方法,孩子大脑更聪明
- 小时候睡枕头和不睡枕头的孩子,有啥区别?头型、发育均不一样
- 孩子上幼儿园前,要培养他“不好惹”的能力,不做“软柿子”
- 潜伏在日常的3处安全隐患,一定要当心,孩子触电出事哭都来不及
- 孩子几岁开始认字合适?不是3岁也不是4岁,家长别弄错了
- “外面怂,窝里横”的孩子,长大往往会没出息,现在纠正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