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再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文/糯豆包妈妈 , 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朋友王齐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 , 女儿非常的依赖她 , 常常在她下班回家后就开始跟在身后 , 两个人在家可谓是“形影不离” , 王齐见女儿太过于粘她了 , 要是长大了还这个样子 , 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 , 于是在女儿5岁的时 , 准备和孩子分房睡 。
她给孩子精心准备了一个儿童房 , 为的是培养女儿独立自主的性格 , 分开睡觉的第一晚 , 女儿抱着小熊来敲王齐的房门不下5次 , 王齐每次都是把女儿的情绪安抚好 , 再将女儿抱回儿童房 。
可第二天吃早饭时 , 王齐看到没有精神的女儿 , 知道她一夜没有睡好 , 虽然心疼可又觉得只有这样做 , 女儿才能逐渐学会独立 。
“能再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文章图片
宝妈为让女儿独立 , 狠心拒绝娃的陪睡需求 , 导致孩子和她产生隔阂
分房睡的第二个晚上 , 女儿哭着找王齐说:“妈妈 , 我不想一个人睡觉 , 黑黑的地方万一有大灰狼来 , 把我吃了怎么办”?
王齐安慰到:“家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 怎么会有大灰狼呢”?可女儿不依不饶地恳求:“妈妈 , 你能再陪我一晚吗?我害怕”王齐还是好声劝慰 , 看到女儿的情绪稳定下来 , 她狠狠心又让女儿睡在了儿童房 。
晚上女儿又来敲她房间的门 , 这次她选择不开门也不做回应 , 一直到第二天清晨 , 女儿都没有再来敲王齐的房门 , 王齐想女儿或许是发现一个人睡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 可当早上王齐推开房门 , 却发现女儿睡在自己房门外的地板上 。
“能再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文章图片
女儿醒后也不理王齐 , 晚上一声不吭地回到儿童房睡觉 , 在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提出过和王齐一起睡的要求 , 可女儿对王齐也没有以前那么亲昵了 。
“能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 , 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第一点:拥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发现 , 人类和所有哺乳都有一种必要的需求——需要他人的触摸 , 甚至有些心理学家提出观点:“婴儿需要拥抱 , 没有拥抱可能会死亡” 。
人类的皮肤上可以说是布满了神经末梢 , 一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可能就会有上千个神经末梢 , 当孩子被大人抱着时 , 皮肤受到了摩擦 , 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释放神经递质 , 使兴奋传导到大脑 , 孩子的情绪就会高兴起来 。
“能再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文章图片
人类一生最需要被拥抱的时期分为三个 , 婴儿期占了一个 , 家长通过观察孩子也不难发现孩子由婴儿过渡为幼儿时 , 需要拥抱的次数会减少 。
第二点:孩子需要寻求安全感
孩子身体未发育完全 , 身高也比较矮小 , 相对的他看到的世界上的事物都很大 , 这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适 , 有些孩子刚出家门就需要被拥抱 , 看起来很害怕的样子 , 这可能就是他看到了陌生的“大巨人”了 。
如果我们把身体放低 , 调整到和孩子一样的身高 , 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 , 会发现周围的家具和人都变得高大 。
“能再陪我一晚吗?”孩子提出亲昵需求,妈妈的正确回应尤为关键
文章图片
这就是孩子害怕的原因 , 我们认为正常的事物 , 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大怪物” , 我们需要抱着孩子给他安全感 , 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后 , 才会安静下来 。
第三点:孩子寻求家长的关注
随着孩子的成长 , 我们对孩子如影随形的关心会相对减少 , 有时甚至因为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 可孩子需要关心的需求却没有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