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有哪三国,没错就是魏蜀吴 。其中三国中蜀国是最受喜欢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大家更喜欢蜀国的人物?
文章插图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国是所谓的政治正确 。首先当时汉朝腐败无能,朝中又有权臣把持朝政,而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子,既维护当时正统的合理性又有仁义之师的名声,后世政治家当然要宣传刘备的政权 。
说到曹操,那叫做一个老惨了,乱臣贼子,乱世奸雄没跑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人怎么会对的后世执政者的口味,天下人都学他还得了?管你为自己还是为苍生打仗呢,直接抹黑你就是了 。不然不利于社会稳定啊,社会不稳定执政者的好日子就没法过了 。再看孙权,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也不服正统的管制,也是不可宣传的素材 。
主要很多人对蜀汉的印象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但三国演义的主题是褒扬刘备,贬低曹操,以刘备为中心去写的,哪怕是电视剧也是如此,所以大家都是以第一印象为主题,去评论三国,就好像诸葛亮在正史上也没有做过多大的业绩,完全是后世对他的忠臣形象以及足智多谋加以夸大描述而逐渐树立的,再加以神话,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精神旗帜 。所以,蜀汉的将领也不一定全是好的,曹魏职中的将领也不一定都是坏人,只是处于分裂状态时,各个势力组织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而已,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
泱泱我族铸名为汉,不要天天跟着教科书三国无双蜀汉蜀汉的叫 。其实刘备他们自称为大汉,要从这看他们的自我认同,再不济我们也应该在正式场合称季汉或炎汉 。
文章插图
魏吴喜欢叫蜀人为,蜀贼 。蜀国则称魏国为伪魏,但魏,蜀倒是出奇一致的叫吴人为吴狗 。那白衣渡江取荆州,小编原来也觉得吴国为利而战没什么错 。可始终觉得不对胃口,越想越不是回事,背盟一生黑,士别三日又如何,照样白眼刮死你,吴国的少将英雄那是真强配得上南天柱国之称 。
接下来说说季汉的人才选拔,此时魏国主流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类推 。)由这个中正来评定,家世,才学,此法由陈群创发,司马懿执行时还算不错,提拔出邓艾这样的寒门牛人,才华占比很大 。但后期嘛,你懂的,有且只有家世,寒门吗,你要是考个全国第一勉强来个中上,其他大族嘛,上,起步 。
反观蜀汉虽是察举制,但依然保留了寒门出头的可怜,当然了也不是说有多好,但至少寒门出头率是要比魏晋好,魏晋那个后期就是纯粹司马老贼拉拢其他世族大家篡位的工具,所以写陈情表的李密,写三国志的陈寿这些寒门都还是有出头机会 。另外一方面,蜀汉从诸葛开始主旋律是荀子那套实用学说,儒家中最实在最接近法家那部分,比北边的玄学华而不实在大方向上就胜一筹,当然也有现实环境强敌伺机的缘故 。
蜀汉虽弱但志向远大 。可以说刘皇叔在诸位谋士的帮助下才从一个颠沛流离的小屌丝变成一个兼并荆益二州的一方诸侯,开局剧情奇袭汉中、水淹七军打得曹操首尾难相顾 。而后却是吕蒙白衣渡江失荆州,夷陵败北白帝托孤的悲情剧 。最后的最后就更不用说了,丞相以一人之躯框一国之政 。
整治内政降服南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壮志未酬逝于五丈原 。后世之人每当想起杜甫的那句“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经意间有多少人会想起这位为了刘家两代贡献一生 。以“克复中原,复兴汉室”为己任,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以一州之地独抗曹魏数州之力,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却再也未能回到南阳故乡躬耕农亩的这位高风亮节的忠臣?蜀汉如果没有他,可以说是暗淡无光的 。
-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哪里呢?曾经的贸易中心为什么变得十分落寞?
- 吓退金人的岳飞被杀后,为什么金人没有继续南征南宋?
- 姜维北伐为什么不成功呢?姜维北伐失败的原因
- 为什么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豪赌?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成功?
- 三国时期吴国甘宁死因揭秘,甘宁资料
- 《胆小鬼》|《胆小鬼》秦理为什么聋了 秦理被学校开除是怎么回事
- 方伯谦为什么被称为逃兵 方伯谦是怎么死的
- 我国手机号码为什么是11位
- 守孝为什么是守三年
- 司马良娣是什么人 她死后皇上为什么再也不纳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