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医学角度了解碘与核辐射


日本大地震导致核电站事故,于是碘盐、碘片成为热门话题 。
核电站事故释放的物质中的确有放射性碘,可以进入人体甲状腺储存并产生辐射损伤,但碘片、碘盐等并非解毒剂,对阻挡和预防放射性碘进入人体也无效,而且大量服碘还有风险 。特别是上海和我国沿海地区,水土和海鲜食品本身就富含碘,平日又食用加碘盐,体内已经不缺碘,甚至已经过量,甲状腺碘含量已经饱和,其再摄取的能力很低,额外服用大量碘,也不会增加吸收,基本都会排泄浪费 。
况且甲状腺摄取碘是根据人体需要自动保持动态平衡的,给予多了,原来已经储存的碘又会释放排泄,并不能起到事先占满甲状腺“空间”而阻挡后来放射性碘再摄取的作用 。真若有核污染,戴口罩以及避免食用污染的食品和水,比服用碘更有价值和效果 。
另外,服用大量碘制剂可短期干扰正常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后期在体内转换成无机碘后,与碘盐(无机碘)有相同的功效,还会成为甲亢和临界甲亢患者的原料,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最终诱发甲亢发病和已有甲亢加重病情,甚至出现甲亢危象,直接威胁生命;再后期还会增加人们甲状腺结节甚至甲状腺癌的发病率 。
【从核医学角度了解碘与核辐射】假如放射性碘已经进入了人体甲状腺,此时再服用碘剂或富碘食品(如海鲜),理论上倒有一定的促进放射性碘排泄的正面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仅仅对其中进入甲状腺尚未来得及与蛋白质结合的那部分极少量的碘有一定的替换作用,这也是美国专家倡议服碘的缘由,而部分民众却盲目地认为无条件服用 。不过,前提是放射性碘已进入甲状腺,否则提前服碘只能替换甲状腺内已经存在的碘 。
除放射性碘外,核事故还产生其他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氚、氮、铯等,碘盐对这些物质无效 。
万一皮肤或衣服有核污染,通过普通的淋浴和更换清洁的外衣即可消除污染 。戴口罩和手套、防止皮肤外露、关紧门窗有科学依据,但前提是核物质污染了我们的环境 。
宇宙和地球自古就存在射线和辐射,这样的辐射环境,一直持续伴随着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全过程 。任何食品和水中都存在微量放射性物质,日常生活中人与微量射线从来不可分 。本次日本核污染已经危及人类健康,但即使核污染真从数千公里外的日本飘到上海,还能达到如此高的危害健康的剂量水平,在理论上也不具有可信性 。
( ◆马玉波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