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方便面要是到了古代,适合作为军粮吗?( 二 )


“做饭”这种“动静很大”的事儿,也是判定彼此虚实的重要线索 。
明朝洪武年间,名将蓝玉出击北元,在对手北元“天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远遁漠北的迷局下,蓝玉果断决定打一场长途奔袭 。
十五万精锐明军悄然行军,就连做饭也是“穴地而爨,毋见烟火”,终于默默捕捉到了对手,打出了团灭北元八万精锐的“捕鱼儿海大捷” 。
“悄悄做饭”这事儿,放在战场决胜阶段,就是这么重要 。
而且很多时候,战场兵贵神速,“先打仗还是先吃饭”也常令人纠结:大英雄戚继光军事生涯里的“花街大战”就是如此 。
当时戚继光的戚家军为“逮住”倭寇主力,空腹急行军七十里抵达花街,本想着清晨到了就能先吃个饭,没想到倭寇也快到了 。
是“先打”还是“先吃”?
战士们都闹情绪了,幸亏戚继光一番慷慨动员,向大家保证“亟须灭贼,而后会食”——打完倭寇咱一定开饭,这才激励得将士们眼含热泪,把倭寇杀得鬼哭狼嚎,有惊无险打赢 。
 
综合上面几种情况,那些能够“经消耗”“易运输易储存”“烹饪食用简单”的“战场食品”,对于战争胜败,其实有着重大意义 。
所以中国历代军事名家们,也常在“战场食品”上大动脑筋:唐朝年间时,唐军士兵的口粮往往就是“干粮”,这种“干粮”里既有大麦小麦等粮食,也有小豆豌豆 。
宋代以后,各种的“酱菜”“盐肉”也在在军队里普及起来 。
比如“瓮菜”“酱瓜”“脯肉”等食品,都是宋元明清常见的“军用食品” 。
而比起这类古代“军用食品”来,“技术含量”更高且食用运输更“方便”的方便面,那显然是好得不能再好 。
甚至倘若能够穿越到古代,给诸葛亮等悲剧英雄们供应足量的方便面 。
多少段中国历史的拐点,恐怕都要改写 。
但更重要的事实是,就算能穿越到古代,把“方便面”的配方手把手教给古人,在古代战场上“推广方便面”,也是个严重不靠谱的事儿 。
抛开制作环节的“科技差距”,一个“原材料”放古代,就严重不现实:食用油 。
在方便面发明者安藤百福的回忆里,当年为了研发方便面,他不惜血本准备了直径一米的炒锅,外加大量的食用油,每天变着花样“炒面” 。
最后还是从日式油炸食品“天妇罗”里得到灵感,借鉴“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他把浸过汤汁的面条放在油锅里反复烹炸,终于得到了轰动世界食品界的方便面——无论诞生过程,还是食品本身,都是相当“耗油” 。
 
而这样的“耗油”,放在古代社会,就成了大难题:古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桩苦事,就是“缺油水” 。
虽说古代的食用油,既有动物油也有植物油,诸如“猪油”“麻油”等油料,历代花样丰富 。
但放在平民百姓家,那是真缺 。
比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里,胡屠户就哀叹自己女儿(范进老婆)“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
结婚十来年,竟都吃不上几次猪油?
就看看被学者漆侠列为“古代生产马鞍形高峰”的明朝,就知古代老百姓“吃油”难不难:明代的食用油,有“猪油”“豆油”“麻油”“菜油”等各类 。
其中“麻油”最为贵重,“猪油”其次 。
范进老婆十来年都吃不上几次的猪油,明代时通常是徽商们常吃,普通老百姓家能吃上的,也就是黄豆榨出的“豆油” 。
“油价”的高低,往往和猪肉价格关联,甚至明代一些贫困地区,连“豆油”都很难吃上,都是用米汤来炒菜,美其名曰“米油” 。